猪瘟病俗称“烂肠瘟”,属于一种病毒性疾病,具体讲,就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猪瘟病毒可感染所有猪只,全年流行,不但传染性极强,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因而危害性极大。该病的主要特征为:急性属败血症,慢性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非典型为高热,皮肤干性坏疽。就目前来讲,因其猪瘟的表现形式有多种,这就给临床诊断上带来了较多的难点,从而在防治上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所以说,称猪瘟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一点也不为过。
一、病原分析
从病原分析上看,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它同牛黏膜病病毒与马动脉炎病毒在抗原性方面有着共同性。该病毒为单股RNA型,病毒粒子为圆球形,直径大约37~43纳米,附有囊膜。该病毒虽然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病毒株的毒力却分强、一般、较弱3种。该病毒对外部的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相对较为干燥的环境条件下,病毒存活的时间不是很长,即使所处环境受到了一般性感染,但如果空气干燥或是高温,经过2~3周的时间病毒就会失去传染力。将病毒加热到65~75℃时,1小时左右可将其杀灭。如果冻猪肉受到病毒感染,其病毒可存活3~4个月。在已腐败的病尸体內,病毒最多可存活3~4天。6%~8%漂白粉、3%氢氧化钠、4%的来苏水等,都能在较短时间內将病毒杀灭。
二、流行病学
该病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在自然情况下仅限于感染猪。不论什么品种、什么年龄段,包括野猪,都可遭遇感染。但有一点,就是经过免疫后的母猪,其所生仔猪在一个多月后易感性会有所增加。也就是说,仔猪在断奶后1~2个多月的时候多发,病程也会在2~3周内流行达到高峰值。病猪为主要传染源,该病毒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其粪便、尿液以及其他分泌物排出体外,从而污染到饮水、饲料及所处周围的环境,再经消化道感染。病猪与健康猪同一栏内接触,可经呼吸道受到感染。而被病毒感染的母猪,则经胎盘垂直感染给胎儿。另外,病猪尸体处理不恰,肉制品卫生上把控不严,运输及猪场生产工具消毒不彻底,也都是导致该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该病的发生与季节没有关系,如果是新疫区,往往是急性暴发流行,而老疫区则由于猪只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会成为慢性流行态势。据有关报道,近些年来在一些猪场中出现了一种非典型猪瘟,也叫温和型猪瘟,其病症较轻,病理变化不典型,但病死率却高达35%~45%。如果是妊娠母猪受到感染,就会发生流产,产品出死胎,木乃伊或弱小的仔猪。
从近些年的分析看,在猪瘟病的流行上增添了一些新的特点,也就是说由于疫苗的广泛长期使用,虽然绝大部分猪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抗病免疫力,从而在临床上典型猪瘟趋于少见,但却出现了很多亚急性型和非典型的病例,使得流行速度也趋于缓和。
三、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通常在6~9天之间,少部分可达3周左右。在类型上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及温和型的非典型类。
1.最急性型
该类型发病十分突然,事先无任何征兆,体温高达40.5℃~41.5℃,可视黏膜和皮肤呈现出密密麻麻针尖大小的出血点,病程约为2~3天,病死率通常接近百分之百。不过,这种类型还是少见,基本都发生于新疫区及不经免疫的猪只。
2.急性型
该类型病猪表现为精神极度萎顿,浑身无力,双眼无神,嗜睡不起,即使驱赶也动作迟滞,站立不稳,发抖不停,因惧冷往草堆里钻,高热不退,直到临死前才降至常温。发病初始食欲减退,继而停食,饲喂时慢吞吞靠近,几口后又回原地俯卧。初始眼结膜潮红,后期变为苍白,眼角开张困难,附着脓性分泌物。所排粪便呈球样,表面呈带血的粘液,发病1周左右开始腹泻,有时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最后衰竭死亡。
3.亚急性型
这种类型的病程比较长,最长可达1个月左右。它的临床症状跟急性型有点类似,皮肤、耳部、四肢、腹部及会阴处都有一定的出血点,扁桃体溃疡,舌、唇和牙龈有时也会发生。病猪行动困难,站立不稳,全身无力,大部分最终死亡。
4.慢性型
此类型病程超过1个多月,体温忽高忽低,食欲不及正常时的一半,精神萎靡,身体逐渐消瘦,贫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皮肤表面有陈旧性出血点或斑块,还有部分坏死痂。实施药物治疗后,一般都有好转,但停药后又反复。
5.温和型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病情发展的较为缓慢,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低,这主要是由低毒力病毒所引发。病猪体温在39.5℃~40℃之间徘徊。皮肤常伴有少量出血点,但腹部多呈现淤血和坏死状。一般成年猪都能度过病期,但仔猪多死亡。妊娠母猪过后基本都成为“带毒弱猪综合征”,其后续结果往往是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生出后的仔猪身体也极度衰弱,存活时间不是很长。
四、诊断要点
由于猪瘟的病情较为复杂,病变呈多样化,而且通常会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尤其是非典型猪瘟,这就给诊断增添了诸多困难。所以,诊断时必须要结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认真观察分析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根据多例病猪剖检的结果,做出初步诊断。但要最后确诊,还应通过实验室进行。
实验室检验包括:细菌学检查、血液学检查、病毒学检查、猪接种试验、免疫联酶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兔体相互免疫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等,这些对猪瘟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五、类症鉴别
应该强调的是,临床上诊断猪瘟要注意与败血性猪丹毒、猪流感、猪肺疫、猪气喘病、急性副伤寒、败血性猪链球菌病等区分开来,以防误诊。
1.败血性猪丹毒
该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不是很快,发病率较低,患病猪天然孔內没有较明显的炎症。所排粪便基本正常,病程较短,会在短时间內突然死亡。剖检可见脾肿大,肾肿胀且淤血,淋巴结切面不呈现大理石条纹,大肠粘膜变化不大。
2.猪流感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呼吸十分急促,经常发生阵发性咳嗽,眼结膜肿胀,有分泌物流出,并伴有血丝,皮肤基本正常,看不到变色症状。
3.猪肺疫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生高热,皮肤有出血点或血斑,持续咳嗽并现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剖检可见肺、肝病变区扩大,呈灰白或灰黄色坏死灶,内有干酪样物质,胸腔纤维素沉着。
4.猪气喘病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表现为融合性支气管肺炎,肺尖叶、心叶、中间叶和隔叶前端呈现“肉样”或“虾肉样”实质病变,且对称性分布。
5.急性副伤寒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大多发生于4月龄之前的小猪,腹泻,体温高热,排出的粪便中带有部分血液和假膜。剖检可见肝脏有灰黄色坏死点,脾肿大、坚硬。
六、防制措施
1.预防措施
养猪场最好本着“自繁自养”的原则,尽量不引进外来猪,如需非引不可,一定要从无疫区引进,且做好必要的隔离检疫工作,确保毫无问题时才可入群。认真落实猪场的各项卫生消杀工作,禁止非猪场人员进入猪舍,包括其他家畜、家禽等。定期对猪只和猪舍进行驱虫,最大限度地消灭蚊蝇及其他一些病原传播媒介。
2.免疫预防
可选用我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猪瘟、猪丹毒二联疫苗以及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疫苗。实践证明,以上疫苗安全有效,且无副作用。
3.治疗技术
实事求是讲,目前尚无治疗猪瘟病的特效药物,只能采用简单的对症治疗方法。可选红霉素60万国际单位,加蒸馏水12毫升,兑7%~12%葡萄糖注射液160毫升,1次静脉注射,每天2次。也可选用30%安乃进15~20毫升,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