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针灸应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庞一凡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庞一凡,. 基于针灸应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医研究杂志,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018.
摘要:
针灸涉及通过插入细金属针刺激位于人体特定部位的穴位,然后进行操作。针灸已被证明是缓解疼痛的有效疗法。现有证据表明,针灸可减轻术后疼痛、急性背痛、分娩疼痛、原发性痛经、紧张型头痛和偏头痛等情况下的急性疼痛。此外,针灸还可以缓解慢性疼痛,例如腰痛、膝骨关节炎、头痛、肩痛和颈痛。对于失眠、药物成瘾和中风等其他疾病,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来证实针灸的疗效,尽管在充分的盲法和对照组设计方面存在特别困难。最近的生物医学技术揭示了针灸的机制。
关键词: 针灸;镇痛;神经传递;阿片类药物;疼痛
DOI:10.12721/ccn.2024.157018
基金资助:

1 概述

针灸是通过插入细金属针并用手、电或其他形式的刺激来操纵穴位及刺激穴位的过程。穴位遍布全身,大部分位于 12 条双侧经脉和两条正中经脉,即督脉和任脉。手法针灸 (MA) 包括提针或旋转针,直到达到得气的感觉,这被描述为一种酸痛、麻木、饱胀感或沉重感。电针 (EA) 是在 1950 年代开发的,其中针头连接到电刺激器,电刺激器提供高频或低频脉冲,或两者的组合。电刺激频率、电压、波形和持续时间都有助于 EA 的标准化。尽管如此,在大多数临床研究中,MA 仍被视为标准治疗。针灸在临床上以其简单、方便和低成本而著称[1]。如果由经过适当培训的从业者执行,它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环境,几乎没有副作用 穴位标准化提高了针灸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从而增加了我们对针灸如何治疗临床症状或疾病的理解。由于越来越多的证据,研究人员开始阐明针灸的作用机制并开发现代形式的针灸。本综述讨论了现代针灸的主要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的潜在机制。

2 针灸和疼痛

针灸已被证明可有效缓解急性和慢性疼痛。

2.1 针灸治疗急性疼痛

已经进行了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 (RCT) 和系统评价以确定针灸在急性疼痛状况中的作用[2]。证据集中在针灸治疗术后疼痛、背痛、分娩疼痛、原发性痛经、紧张型头痛和偏头痛等急性疼痛的疗效上。手术损伤引起的术后疼痛是医疗保健提供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是术后疼痛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通常伴有副作用。针灸可有效缓解各种外科手术引起的术后疼痛,例如心脏、腹部、骨科、妇科和产科手术。一项系统评价得出结论,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针灸可减少术后疼痛和阿片类药物消耗以及恶心、镇静、瘙痒和尿潴留。急性背痛通常持续不到 4 周,有时不超过 3 个月。针灸是腰痛患者使用最广泛的补充和替代方法之一。2013 年的一项系统评价表明,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相比,一次针灸除了能轻微改善下背部症状外,还能减少急性腰痛。一项精心设计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针灸对急性腰痛的有效性。在这项研究中,与常规治疗相比,五次单独的针灸疗程显着减少了疼痛和止痛药的消耗,并改善了工作准备,但真实针灸、假针灸和安慰剂针灸之间存在微小差异。在另一项 RCT 中,与双氯芬酸相比,一次针灸与同时轻度运动相比,对严重致残的急性 LBP 具有更强的镇痛作用。分娩疼痛很严重,当女性对分娩和分娩经历感到紧张、焦虑和恐惧时,疼痛会加剧。针灸和穴位按摩减轻了分娩疼痛,减少了药物管理的使用,并提高了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EA还可以减少分娩时间和硬膜外麻醉的使用。在最近的一项综述中,一些 RCT 显示了针灸对分娩和产后疼痛的有效性,即减少急性疼痛和使用药物镇痛,并提高对疼痛缓解的满意度[3]。原发性痛经是女性在月经期间常见的痉挛性疼痛。NSAID 和口服避孕药(OC)可缓解痛经的症状,然而这些药物并不令人满意。几种补充和替代方式可用于缓解痛经症状,其中包括针灸,针灸和穴位刺激在减轻疼痛方面比主动控制非甾体抗炎药更有效,而中草药可减轻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紧张型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有时会频繁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急性偏头痛是原发性头痛的反复发作。针灸通常用于治疗头痛,并被欧洲神经学会联合会推荐为一种免费的可选治疗方法。针灸比预防性药物治疗更能减少偏头痛发作,而且它至少同样有效,甚至可能更有效。

2.2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

针灸是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包括慢性腰背痛、膝骨关节炎、慢性头痛、肩痛和颈痛。与由背部软组织拉伤或扭伤立即引起的急性背痛不同,慢性背痛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例如退行性椎间盘疾病、骨关节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压缩性骨折或坐骨神经痛。针灸治疗慢性腰背痛是最常用的非药物止痛技术之一。一些早期的系统评价报告了针灸治疗慢性腰背痛的疗效,并总结了其临床疗效。针灸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4]。慢性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生频率高于发作性紧张型头痛,发作性紧张型头痛每月至少发作15天,持续至少三个月。慢性偏头痛不太常见,属于一组偏头痛疾病。针灸对紧张型头痛、偏头痛、复发性头痛、紧张型和颈源性头痛有效。针灸在头痛强度、频率和反应率方面优于假控制或药物治疗慢性头痛。慢性膝关节疼痛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很常见,它会干扰日常活动。一项系统评价表明,针灸治疗后与外周关节骨关节炎相关的疼痛得到短期改善,并且还降低了疼痛强度,改善了生活质量和功能活动度。针灸可显著减轻与髋骨关节炎相关的疼痛。一些系统评价表明,与单独干预或与其他干预相结合时,针灸增加了膝骨关节炎 (KOA) 的痛阈[5]。最近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也得出结论,针灸有助于减轻与 KOA 相关的疼痛[6]。慢性颈部疼痛是全世界主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它的特点是活动受限、头晕、焦虑和失眠。据报道,非药物治疗可有效减轻颈部疼痛。针灸是公认的治疗慢性颈部疼痛的方法之一。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治疗可缓解颈部疼痛,还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和生活满意度。慢性肩痛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疼痛类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这种疼痛是由肩袖拉伤或撕裂、二头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盂肱骨关节炎、撞击综合征和关节囊粘连引起的。针灸治疗慢性肩痛在临床上是安全的。

3 针灸与失眠

针灸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于治疗失眠,但支持其治疗效果的证据还不够充分。最近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表明,针灸对失眠的疗效微乎其微[7]。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显然阻碍了这方面的明确结论。尽管存在上述局限性,针灸在临床上仍广泛用于治疗失眠。

4 针灸的其他应用

在其他各种适应症中,支持使用针灸的证据甚至更弱。例如,关于针灸在体外受精(IVF)过程中是否具有有益作用仍存在争议,尽管中医已有针灸治疗不孕症的记载。试管婴儿过程涉及几个让女性感到不适的步骤。最近的一项系统评价报告了在 IVF 过程中针灸的好处,如果在过程中的特定时间进行针灸。然而,针灸对 IVF 结果的影响仍有待证明。未来研究可考虑以下建议:评估针灸对 IVF 结果的影响,主要结果指标还包括胚胎活力、每个治疗周期的卵母细胞取出数量、精液分析、着床率,以及妊娠率;检查针灸是否可以改善与 IVF 治疗相关的不适症状。

中风是全世界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因此,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益处备受关注。尽管提供了一些证据,但荟萃分析表明,针灸的疗效仍有待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来确定。

5 针灸的机理理解

神经生理学也可以说明针灸的机制。针灸针插入后,首先会激活局部受体,将神经冲动传递到脊髓和大脑,从而调节生理功能。

5.1 针刺生理机制:嘌呤信号通路与TRPV家族的参与

针灸刺激局部穴位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嘌呤能信号被认为参与针灸的生理机制[8]。该假设表明,针灸针插入或电刺激会诱导皮肤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释放三磷酸腺苷 (ATP),以与嘌呤能受体结合。由于 ATP 迅速降解为腺苷,它与腺苷 A1 受体结合介导针灸镇痛作用[9]。除了嘌呤能信号外,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在针灸疗效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与大鼠假穴位的肥大细胞密度相比,ST36 穴位的肥大细胞密度更高。针刺可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多,相反,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可降低针刺镇痛作用。肥大细胞中的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 V,成员 2 (TRPV2) 可作为响应机械、热和红色激光刺激的传感器。在临床实践中,针灸针的尖端有时会穿透皮肤并深入肌肉层。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TRPV1 在 ST36 穴位的肌肉和肌外膜中含量丰富,它可能是小鼠手动针灸的机械敏感通道。此外,针灸损伤的局部组织与免疫细胞一起可以释放促炎因子刺激传入纤维末端。穴位的解剖学特征仍不清楚。有人提出,穴位是包含富含肌梭、富含皮肤受体、富含腱器官的特性的部位。

5.2 针灸镇痛

刺激不同的穴位可能会引起不同的生理调节。针灸的效果也取决于个人状况。对于针刺镇痛,内啡肽学说已经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此外,最近的一篇评论文章提出,针灸通过脊柱和脊柱上机制激活多种生物活性化学物质。这些生物活性化学物质包括:脊髓和脊髓上水平的阿片类药物,以及脊髓水平的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最近的动物研究还表明,EA 镇痛的一部分不会被纳洛酮阻断。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的食欲素-内源性大麻素通路已被指出。探索针灸的非阿片类药物机制可能会导致发现未来治疗疼痛的新药理学靶点。

5.3 针灸的抗炎作用

针灸还可以通过 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PA) 轴降低环氧合酶 2 (COX-2) 和前列腺素 E2 (PGE2) 水平和增强交感神经系统来发挥抗炎作用阿片类药物的外周释放。针灸刺激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作用于外周多巴胺 D1 受体,产生全身抗炎作用。

5.4 针灸治疗失眠

针灸可以调节有助于治疗失眠的各种神经递质和激素。在这种情况下,针灸会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并通过下调 HPA 轴来调节内分泌系统。

5.5 针灸治疗毒瘾

在药物成瘾的治疗中,针灸的分子机制涉及调节伏隔核中多巴胺的释放,从而降低正负增强作用。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EA 通过减少伏隔核中的 FosB 和 GluR2 表达来预防可卡因复吸[10]

6 小结

针灸的机理研究提出了许多挑战。评估穴位和靶器官的动态变化和实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和微传感器的组合作为针灸工具可以用来研究针灸的机制。最近开发了可植入皮肤的微传感器或针形微传感器。测量许多穴位甚至靶器官的实时微环境变化已成为可能。在功效研究中使用这些传感器,例如疼痛阈值测试,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定义微环境变化和针灸的功效。他们的结果有望为针灸的机制提供新的见解。针灸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风险很小。对于试管婴儿和一些疾病,如失眠、阿片成瘾和中风,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针灸的疗效。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最终将帮助我们了解针灸的机制。

参考文献

[1]Li Q, Zhao T, Wang X, Qiu C, Zhou B, Wang H, Wang B. Study on potential of meridian acupoi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J Healthc Eng,2021(2):72,

[2]Schug SA, Palmer GM, Scott DA, Alcock M, Halliwell R, Mott J. Acute pain management: scientific evidence[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2020 (6):8.

[3]Smith CA, Collins CT, Levett KM, Armour M, Dahlen HG, Tan AL, Mesgarpour B. Acupuncture or acupressure for pain management during labour[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20(2):232.

[4]Xiang Y, He JY, Tian HH, Cao BY, Li R. Evidence of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placebo- or sham-controlled trials[J],Acupunct Med,2020(38):15–24.

[5]Sun N, Tu JF, Lin LL, Li YT, Yang JW, Shi GX, Lao LX, Liu CZ. Correlation between acupuncture dose and effectiveness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J].Acupunct Med,2019(37):261–267,

[6]Li J, Li YX, Luo LJ, Ye J, Zhong DL, Xiao QW, Zheng H, Geng CM, Jin RJ, Liang FR.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Medicine (Baltimore) 2019(98):16301,

[7]Liu C, Xi H, Wu W, Wang X, Qin S, Zhao Y, Zheng S, Wan Q, Xu L. Placebo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nn Palliat Med,2020;9:19–29.

[8]He JR, Yu SG, Tang Y, Illes P. Purinergic signaling as a basis of acupuncture-induced analgesia[J].Purinergic Signal,2020(16):297–304,

[9]Tang Y, Yin HY, Liu J, Rubini P, Illes P. P2X receptors and acupuncture analgesia[J].Brain Res Bull,2019,15(1):144–152.

[10]Nguyen ATM, Quach TVB, Kotha P, Chien SY, MacDonald IJ, Lane HY, Tu CH, Lin JG, Chen YH. Electroacupuncture prevents cocaine-induced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reinstatement and attenuates DeltaFosB and GluR2 expression[J].Sci Rep,2021(11):1369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