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共享行为古已有之,往往发生在紧密联系的家庭成员或是朋友之间。朋友之间借书或共享某个消息, 抑或是邻里之间互借东西,都是共享的一种形式。共享行为主要出自非赢利的目的。共享能够培育社区,节约资源,创造一定的协同效应。近十年来,共享经济在世界上呈现从出惊人的增长。以Airbnb, Uber等为代表的共享企业正在深刻地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牛津字典的定义,共享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此体系中个体之间通常借助互联网,免费或有偿分享财产或服务。共享经济、协同消费、点对点经济等概念,正是对个体间分享闲置资源(物品或服务)这一现象的概括,该理念强调资源的易得性、使用性而非占[1]。
1 共享经济带来的“新面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共享经济在世界上迅猛地发展起来。共享经济被美国《时代》杂志列为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意之一。2013 年共享经济的估计价值约为 260 亿美元,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预计到 2025 年,这种罕见的增长仍将继续并达到 3350 亿美元的规模。旅游业对共享经济的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共享经济中的 P2P(个人之间)的服务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替代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的”旅游业。旅游业被认为是最具创新的部门之一,共享经济在此找寻到一片繁荣发展的沃土。近十年来,共享经济在旅游业中呈现惊人的增长。共享经济正在并将持续的影响、改变旅游业的方方面面。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达成共识的是:通过让个体、社区、组织及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我们生活、成长、联系及延续的方式,共享经济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现有的社会经济系统。共享经济给旅游带来的影响主要有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
2 “全域旅游”提出的“新要求”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44.4亿人次,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67亿人次。旅游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发展中当之无愧的“幸福产业”。旅游发展的新时代,观光与休闲的活动进一步融合,游客与居民的边界进一步模糊;旅游需求的升级给传统供给端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旅游产业也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期。在这一背景下,“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倡导与推进,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全域旅游对当前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
2.1从空间层面上看
全域旅游打破了过去旅游发展“封闭”的点,要求走向“开放”的面。《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下文简称为《导则》)要求:“摒弃以往的盯着旅游景区游览,真正做到放眼旅游目的地[3]。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整体营销、全域服务提升,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亲善人文社会环境、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和全域接待海内外游客,成为目的地建设的典范。”点不是孤独封闭的景点,而是开放共享的服务点,既服务游客,又面向居民。点与点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从系统上看是一个协调的整体。
2.2从时间层面上看
全域旅游不应是“高峰”游,力图告别“旺季”游。应通过供给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更为精准地满足当前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达到四季有人游,旺季有处游,实现旅游供求在时间、空间上的平衡。《导则》要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塑造新形象,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形成四季产品和四时产品(魏小安)。”从这个角度看,全域旅游同时也是“全时旅游”。
3 全域旅游发展的“新作为”
传统旅游业体系封闭的运行,割据的管理等种种弊端早已饱受诟病。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旅游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受传统思维定势及相关利益惯性的影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表现在:首先,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层次不高和影响力不大。其次,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出现“旅游飞地”,造成当地人不能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市场供需双方之间扭曲的信息导致过高的交易成本(不仅仅是货币),企业多以产品为中心而忽略用户体验等;旅游市场主体和市场竞争力不强。
全域旅游的发展不能走过去传统旅游发展的老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已是必然选择。全域旅游目的地,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共享经济。共享经济为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区域内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升级,能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新动能。发展全域旅游,直击传统模式的“痛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3.1 盘活旅游供给存量,激活旅游供给增量
全域旅游关注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让旅游活动的范围从旅游景区的“点”走向旅游地的“面”,使目的地的各种资源、各个空间都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来。旅游目的地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传统旅游业很难有效地加以利用;而旅游活动的季节性使目的地的供需问题更为棘手。通过互联网共享平台,将旅游目的地区域社会中闲置的资源盘活、激活,形成更有效的利用,更丰富的供给。以住宿为例,如果当日客房无法售出,则当晚价值归零。互联共享平台能通过用户互动、数据分析与挖掘开展更为精准的营销,实现产品/服务当日价值。在旅游旺季,目的地居民共享民宿,既能满足酒店无法消化的旅游者,又使旅游者从传统的“旅游点”走向“旅游面”。这些民宿本身并不以经营客房为主要经济收入,因此,不用新建客房,共享民居就能扩大旅游住宿的供给量。
3.2 全域化,品质化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要求创建新型旅游目的地,应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一方面,努力实现旅游产品的区域全覆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网络化布局;另一方面,升级旅游产品服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情感化与多样化的增值产品服务。从点状(景点、景区)、线状(主题线路)、网络状(由中心城市及其周围的景点、景区组成)出发优化目的地产品/服务空间结构,以线串点,以网连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渴望在旅程中获得个性化、本土化的旅游体验。较之传统旅游业提供的流水线式的产品服务,共享经济下旅游消费者能与供给方有效展开互动,从而挑选到心仪的住宿房间、可口的私家美味、贴心的旅途导游,个性的旅游行程等。共享经济能把旅游目的地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用较低的成本分享出去,使得购买过程更为便捷、购买价格更为低廉。参与共享经济的旅游者往往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更长,从而对当地经济贡献更多。研究显示,旅行者渴望与当地人发生有意义的社会交往从而获得独特经验,这驱使他们更频繁地旅行,停留更长时间,并参与更多的活动。
3.3 推进大众创业,拓宽就业方式
全域旅游强调共建共享,旨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旅游发展并从中获益。而最有效的参与就是融入到全域旅游发展的进程中。应积极鼓励大众创业,创新业态,从满足需求到引领需求、从引领需求到创造需求。李克强总理指出,全球化深入发展与互联网日益普及,为人民群众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可以让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为每个人都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壮大中等收入的群体,也让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去追求人生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人人参与全域旅游建设发展,让旅游走向大众化、全民化。共享经济改变了传统的雇佣模式和就业模式,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和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分享旅游发展的成果。这种就业形式灵活多样,不受一般旅游就业对知识技能、性别年龄的限制,不用像常规就业那样经历复杂而严格的遴选程序,也能在计划的时间地点,根据平台上要求的程序和方式为旅游者提供产品服务。就像Airbnb宣称的那样:“只要有了互联网和空余房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旅店老板”。共享经济将助推大众创业战略在旅游业中的实施,草根创业将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现象。
4 结论
共享经济与全域旅游是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大议题。一方面共享经济为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方面,全域旅游为共享经济的成长提供广阔空间。为促进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现阶段应在理论基础、商业模式、政府治理、法律规制等方面加强研究,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更深入地探讨共享经济下全域旅游的发展。譬如:共享经济对传统旅游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带来的冲击与机会;旅游业与共享经济融合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共享经济发展与旅游目的地社区的冲突与合作;旅游共享经济对环境可持续性的贡献。全域旅游是全区域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提升,其出发点是“开放共享”,其落脚点是“人”,是“民生”,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都应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应积极宣传共享理念,全域思维,鼓励公众参与,保障公众参与,才能让共享有“人”来享,全域有“人”成全,最终实现全域“参与”,人人“共享”[4]。
参考文献
[1] Belk, R., You are what you can access: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onlin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4,67(8):1585-1600.
[2]Economist, 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 [EB/OL], The Economist, 2013, Retrieved from 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573104-internet-everything-hire-rise-sharing-economy.
[3] Martin C J., The sharing economy: A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 or a nightmarish form of neoliberal capitalism?” Ecological Economics[J], 2016,121(121):149-159.
[4] Schor, J.B., Fitzmaurice, C.J., Collaborating and connect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sharing economy[M] In: Reisch, L., Thogersen, J. (Eds.), 2015.
作者简介:阮迁迁:(2001.5.1-),女(汉族),籍贯:湖南省邵阳市,学历:本科,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