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机短视频发展迅速,并成为主流价值与各种亚文化交织的新场域[1],为官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一个高速便捷的渠道,但同时也对于技术保障型部队教育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
一、技术保障型部队的特点
技术保障型部队,主要指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提供相应专业技术支撑服务的部队单位,通过由高度专业化的团队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组织结构特征:技术保障型部队的军官占比较大,且多被配置于技术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和专业人才则相对较少。在士兵队伍中,中高级军士的比例较高。人员构成特点:平均学历高、衔级高、职级高和平均年龄大;军官的衔级跨度较广,人员的年龄和经历也存在较大差异。业务内容需求:人员在专业技能和知识更新方面有着持续的需求,官兵通常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对新的思想和事物持更加开放的态度。服务对象与任务特点:任务通常具有标准要求高、时限要求紧等特点,需频繁接触涉密信息、场所和行动,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要求极为严格。任务模式与管理挑战:技术保障型部队通常采用任务编组的方式在外执行定点或伴随保障任务,人员动态分散成为常态。这种任务模式使得对规定的教育管理内容落实情况以及人员实时思想行为的掌握变得困难,给部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短视频对技术保障型部队管理教育的挑战
技术保障部队日常工作任务重,内部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单调,官兵认识社会、接触外部信息的渠道少。而手机短视频“短频快”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官兵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消遣和自我放松的需要。但在通过短视频获得休闲娱乐和对外进行信息交互的同时,也会干扰官兵的信息判断,消解他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
(一)短视频传播内容难以精准掌控,可能导致官兵认知偏差。受个人成长经历、兴趣爱好、价值偏向等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官兵个体在通过短视频接收外部信息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些信息会对官兵的思想观念,以及在部队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态度发挥重要影响作用,而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往往难以预测和监管。一是短视频中传播的自由开放思想,可能造成价值观的错位。在以吸引眼球,获取点赞、关注以换取个人实现和经济利益为目标的背景下,短视频作者忽视社会效益,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无意或故意地进行错误的价值导向[2];一些短视频为了寻求点击率人为炮制“热点”“头条”,催生低俗化、虚假化,模糊道德标准,严重毁坏社会主流倡导的社会价值及公信力;短视频话语的多元化、碎片化等特征使其出现了去中心化的倾向,容易使官兵价值观缺乏主流价值的支撑而产生混乱。二是短视频带来圈层化,造成组织认可度下降。在网络空间中,官兵以相同特性、兴趣、需求结缘成圈,形成网络圈层。信息传播圈层化会加剧官兵情绪渲染,使他们容易陷入“隐性闭塞”的交互环境。在这种交互环境中,官兵通过手机短视频进行持续的社会比较,可能增加个体的焦虑和不满,进一步削弱其对于自身职业身份的价值认同。部分短视频用生硬说教的话语建构主流价值传播内容,容易激化官兵受众的逆反心理,造成对军队优良传统文化的怀疑和侵蚀。三是易受“信息茧房”影响,产生思想极化现象。在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机制的助推下,短视频的信息传播方式比部队传统的教育方式更易吸引官兵注意力且具备较强的用户黏性,长时间沉浸在个人化的信息流中,可能会使官兵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减少,造成思想上的僵化[3]。由于官兵平时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对各种社会现象难以形成全面准确认知,容易用情感倾向替代理性判断,在“想象的共同体”中产生群体极化,这种群体极化所形成的“沉默的螺旋”效应[4]会加剧主流话语的失声、失语,使谣言难以被廓清,造成官兵对主流宣传内容的质疑。
(二)短视频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对部队管理者管理方式、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手机短视频“去中心化”“泛中心化”传播的特点,使个体用户节点对中心的依赖程度降低,短视频平台成为主流价值体系与各种社会思潮的角逐之地,形成了民间话语与权威话语分野的短视频话语权力分配结构[5]。在这种背景下,对部队教育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现实挑战。一是挑战领导权威。技术保障型部队管理岗位军官在军衔、职级和实际工作经验上低于所管理人员的情况比较常见,其领导权威更多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维系。加之西方话语体系以科普、体育、文化等内容融入短视频形态,一些短视频以“低级红高级黑”方式隐含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抹黑,以更隐蔽的视觉符号、话语暗示为包装[6],宣扬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传达反传统、反权威的内容[7],可能会影响官兵对领导者及其行政指令的看法,使得他们更容易质疑上级的决定和权威。二是加大沟通难度。相较于组织内部长篇大论或正式的沟通方式,短视频中的快速、碎片化信息交流方式可能更容易被官兵接受。官兵将这种沟通习惯带到日常工作中,并逐渐接受短视频宣扬的自由、平等、独立等思想观念后,表现为更关注个人表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8]。当这种需求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可能造成其执行命令要求的影响部队的整体协作和执行力。三是挑战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为追求执行的绝对、快速、高效,军队通常会以单纯的指令发布方式进行各种命令的发布。但受短视频中宣扬积极民主等思想侵蚀,官兵会希望在决策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参与机会[9],这与传统的顶层设计和命令传达模式产生冲突。四是增大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难度。在短视频影响下,官兵会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创新,传统的绩效评估体系可能不再适用,需要寻找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评估方法和激励机制来激发官兵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三)多元化价值观念,冲击部队组织文化建设。军队在教育管理方面的组织文化与地方团体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组织文化是经过战争实践淬炼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比如: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非常明确的组织结构,以维护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强调高度的纪律性,要求官兵严格遵守纪律,服从上级的命令,以确保命令的有效传达和执行;强调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要求各作战单位围绕作战全局共同努力,以形成整体作战合力;强调忠诚和献身精神,要求官兵对国家和人民保持忠诚,愿意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付出一切代价;重视严格的训练和经常性教育,注重官兵的军事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和忠诚度;在决策和行动上通常比较保守和谨慎,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维护组织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崇尚英勇善战、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精神,鼓励官兵在战场上表现出勇敢和智慧,从而激发战斗激情和士气;培养官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荣誉感和传统,要求士兵尊重历史、继承优良传统,为军队的荣誉而努力,等等。在传统的军队教育管理体系中,军队人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其所接受的价值观传输主要来自于军队优良传统的熏陶和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生活圈、交往圈也多是与自己相似的军队人员,生活环境内所能接触事物的“趋同性”,通过传承和发展,上述优良传统容易得到官兵认同。受任务和编组模式的影响,技术保障型部队人员动态分散成为常态,单位集体对所属人员教育引导功能的受到削弱,组织文化对其感召同化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同时,手机短视频的广泛使用为官兵接触外部环境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让其接受社会面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短视频平台上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可能导致官兵对自我独特身份认同的弱化,进而影响部队组织文件的建设。
三、应对短视频对技术保障部队教育管理影响的对策
应对手机短视频在对技术保障部队教育管理带来挑战,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方式等特点优势,从提高官兵个人网络信息鉴别能力、提高组织文化建设水平、健全社会整体防控效能等方面同向发力,综合施策。
(一)官兵个体要提高信息辨别能力。面对手机短视频提供的海量信息,提高官兵个体信息辨别能力,是有效避免不良影响的关键环节。在官兵信息辨别能力培养上,技术保障部队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应着力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给官兵提供相应的媒介信息鉴别实践训练的平台,鼓励官兵参与到短视频信息的辨析之中,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官兵针对短视频信息的批判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开设媒介信息鉴别方面的讲座,知识问答竞赛等,不断提高官兵的媒介意识,强化官兵媒介道德观念。要注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挖掘符号资源,打造易于为官兵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亲近人、吸引人,用理论和思想的力量来感染人、征服人。
(二)技术保障单位要弘扬军队特有组织文化。要弘扬军队优良传统文化,将营造科学运用网络信息贯穿于管理方式的创新的管理文化的塑造全方面,大力倡导官兵党指挥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格守纪等职业道德,提高具有军营文化特色的网络信息监管软实力;要尊重官兵思想中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关心官兵成长进步、解决官兵现实矛盾困难问题,增加官兵归属感;要坚持问题导向,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转化为主流价值的嵌入切口与传播机遇,主动设置议题,抢占发声先手,占领舆论高地,形成有创造性的真知洞见,让正能量正风气深入官兵人心,形成正确价值导向[17];要发挥军事民主作风,增加官兵对于部队管理和全面建设的参与度,营造鼓励官兵参与网络信息监管良好环境,让官兵踊跃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内部环境治理;要同步运用好行政监管手段,对于违规违纪行为严纠严治,切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三)政府部门应加强短视频信息鉴别。近年来,网络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热议的焦点。2015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明确规定了维护信息网络安全,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新增加编造虚假信息犯罪。国家网信部门应按照法律规定的相关内容,根据自身媒介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管理规定,严格监督虚假信息的流通传播;要统筹协调网络信息安全,积极改善网络环境,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对不同的信息进行监督管理,随时排查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等危害官兵身心健康的新闻,从信息内容入手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上网氛围。
(四)短视频平台应更多承担起社会责任。短视频平台应更多承担起社交平台监管责任。首先,短视频创作不能只为满足受众的心理刺激而简单用网络化语言、情绪化表达来主导主流价值话语传播。要坚持形式与内涵相统一,短视频表现手法创新要有利于彰显其正能量底色。用多媒体技术赋予画面鲜活感,用真心、真情和真实为内容注入血肉,使主流价值传播摆脱俗气、土气又接地气,体现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体现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为官兵爱看想看。其次,要坚持短视频传受主体之间的交往理性,摆脱“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对主流价值短视频传播的异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强化话语的真实性、真理性、真诚性,做到以理服人。最后,短视频平台应完善弹幕、评论、私信等消息的筛查过滤机制,及时滤除有害信息,使主流价值充盈短视频舆论场域。
参考文献:
[1] 2023 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EB/OL].(2023-04-10). http: //www.199it.com/archives/1580104.html.
[2] 彭兰.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传统媒体转型的三大路径[J].新闻界,2018(1).
[3] 沙静,曾巩俐,杨扬,等.基于隐式反馈的个性化游戏推荐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21(4).
[4]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5
[5] 李天语.短视频新传播特征及策略探究[J].中国出版,2021(19).
[6] 刘永昶.生活的景观与景观的生活——论短视频时代的影像化生存[J].新闻与写作,2022(4).
[7]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5.
[8] 熊开容,刘超,甘子美.刷抖音会上瘾吗?——短视频App用户沉浸式体验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J].新闻记 者,2021(5).
[9] 卢岚.网络嵌入、风险叠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1(11).
[10] [11] 张雪,杨向荣.想象的共同体及其认同幻象——作为代际问题的《后浪》和B站跨年晚会[J].广州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12] 万伟伟.科技创新引发人的社会交往异化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21(7).
[13] 马尔库赛.单向度的人[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2.
[14] 彭兰. 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J].新闻界,2019(1).
[15] 张雷刚.“意识形态悬浮”问题的现代性归因与消解[J].长白学刊,2022(2).
[16] 熊建生,郭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的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2(3).
[17] 李一. 把握时机的艺术[J].领导科学,2006(4).
[18] 彭兰. 导致信息茧房的多重因素及“破茧”路径[J].新闻界,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