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分析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工程建设相关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结合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及企业自身的施工技术水平,做好市政道路施工技术的有效落实。同时,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适的技术管控制度,通过对其科学的完善与调整,有效推进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1.1施工环境复杂特点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常常面临多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例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风力等)、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结构等)以及周边环境(如居民区、工业区等)都会对施工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长江大桥的建设中,施工团队曾面临多变的水流、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方面的挑战,极大地增加了市政道路桥梁施工难度。
1.2空间跨度大特点
市政道路工程沿线较长,这也意味着施工过程空间跨度较大。一旦施工场地发生变化,则需要人员、材料、设备等随之转移,这也使得施工现场流动频繁,整个过程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所以,施工单位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操作方案,还要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控制给予相应重视,尤其要考虑不同空间人员、设备、材料等方面存在的流动性问题,尽可能从源头规避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1]。
1.3材料和技术多样
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可选用的材料和技术种类繁多。从钢材、混凝土到新型复合材料,不同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各异。同时,施工技术涉及传统的模板浇筑,以及现代的悬索施工、预应力施工等,而技术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成本和进度。
1.4各方人员协调性特点
由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范围较广,在施工过程中,不同部分的施工环境、施工条件不尽相同,使得施工要求和施工效率也存在差异。加上施工过程参建人员较多,技术种类复杂,施工强度较大,所有环节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以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浪费。并且,从技术层面分析,很多环节对员工操作水平要求较高,期间还涉及各岗位、各部门协调配合等情况。
2市政道路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2.1挖方路基施工技术
市政道路工程路基开挖作业时,开挖的要求与填方斜坡要求一致,需要结合地质、土壤以及水文条件,对开挖坡度进行适宜的选择。若是施工现场的土壤有着较大的湿度以及较高的坡度,那么在进行施工时需要采用缓坡施工方式,这样的施工方式有利于保障路基开挖期间的安全性。在正常施工阶段,路基挖方施工主要有3种施工方法。横向挖方,两端对整个挖方横断面开挖、混合挖方以及纵向挖方。其中两端对整个挖方横断面开挖主要用于短而深的挖方路段,纵向挖方主要适用于宽度适中、长度相对较长的挖方地段,混合开挖主要指的就是横向开挖和纵向开挖混合使用,一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市政道路工程工程项目,比如常见的纵向长度大、深的挖方路段[2]。
2.2路面基层施工技术
常见的路面基层类型有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和粒料类基层。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科学设计集料配合比。加强拌和质量管理,按照设计配合比控制各种原材料的用量,减少含水量误差,适当增加拌和时间,保证混合料拌和的均匀性。路面基层碾压施工过程中,采用合适的压路机械进行碾压施工,严格监测含水量变化,在最佳含水量情况下,碾压密实成型,如果出现蒸发过快的现象,需要适当补水;如果发现集料离析问题,需要及时铲除修补。将基层料压好后需要在其末端做一个斜坡,在第二天摊铺下一波新料前,挖掉该斜坡,形成与中心线垂直的平齐断面,基层料压好后还要做好养生,常用的养生方式为洒水,通过洒水确保路面能够始终湿润,养生的持续时间为7d及以上,在进行基层养生时,车辆的行驶速度不能超出30km/h,并注意不可紧急制动和不允许重型车辆进入。
2.3路面接缝技术
路面接缝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关键步骤。通过实施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的质量,保障路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实现公路工程的长期可靠运行。首先,对路面纵向接缝进行处理时,需先明确其接缝工艺,采取热接缝方式时,需将相邻摊铺带的混合料加热温度进行控制,提高接缝强度及稳定性。施工操作中未设置挡板时,经过碾压操作后,其边部在滑移后将产生斜面状态,为了对其进行处理,一般需在另外半幅的摊铺作业前,先将斜面切除,再将黏结沥青涂刷在切割面上,再进行摊铺作业。为了提高摊铺面的整体性,应以已铺位置为参照,将新混合料在其上部适当重叠,对接缝边缘的冷沥青混合料进行加热,完成整体工序[3]。
2.4路面排水技术
在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过程中,路面排水技术也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水患对路面造成危害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在路表排水的过程中,一般会采用边沟、边沟急流槽等设施将表面积水排出路面,还可以使用中央分隔带纵向碎石盲沟以及软式透水管的方式将雨水下渗,并排出路基以外。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泄水孔快速排除桥面积水,或者是沥青封层,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解决路面积水问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要结合所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地基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造成影响的问题。第二,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位置进行排水施工时,需要对排水系统进行一定的保护,以此来确保地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三,对于排水量巨大的地区而言,提高该地区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建设灵活的排水系统。
2.5连接施工技术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连接处是重点位置,如果处理不到位,则可能导致过渡的平稳性降低,车辆通行至此处时,将出现跳车问题,产生质量缺陷及安全隐患。因此,在道路桥梁工程连接施工技术创新中,应从设计入手,结合现场情况保证设计内容的优化性,选择性能稳定、强度高的填料,如砾石及熔渣等。实际操作中应根据要求控制填料的总量及质量,提前检查,确保无杂质,以免影响连接处的结构质量及压力,规避不均匀沉降问题。在桥梁后部回填阶段,则要重点控制回填厚度,配备适宜的压实机械,促使填料得到均匀压实。压实中的狭窄部位,则要采取人工压实方式,以保证压实的整体性,提高连接处的施工质量[4]。
结束语
现阶段,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施工和发展现状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市政道路工程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性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时,市政道路工程技术的研发反映着国家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的核心实力,同时为后续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极大的支持。现阶段,有效强化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研发,夯实施工技术水平,对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琳洁.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要素及公路工程质量控制[J].建材发展导向,2023,21(24):33-35.
[2]叶成荫.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要素及公路工程质量控制[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2(07):1603-1604.
[3]王相坤.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养护措施[J].运输经理世界,2023,(22):136-138.
[4]任正军.分析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及公路养护措施[J].居业,2023,(04):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