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在重大灾害的救援中,航空应急救援应用广泛,对于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航空应急救援是应急救援的方式之一,可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处置、森林防火和消防救护等社会公共服务。在所有救援方式中,航空应急救援具有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救援范围广、救援效果好、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特别是在水陆交通被阻断时,能够垂直起降的直升机具有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做过此方面的研究,黄东方[1]、郭其云[2]、万秋雯[3]、徐克生[4]等对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装备、标准、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建议。因此,为在灾害发生时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完善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建立健全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迫切要求。
1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航空应急救援作为一种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常用手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救援力量,并且进入了实用阶段。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较为完善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具有很强的应急救援能力。
美国是航空应急救援最发达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实行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三级响应机制,美国最高应急管理机构是国土安全部,其主要航空救援力量包括美国空军、海岸警卫队等。俄罗斯拥有独立、专业化的紧急状态部,主要救援力量由中央空中机动营救小组、民防部队等航空力量组成,反应迅速,机构庞大,实时监测。德国组建了全国空中医疗救援网络,在德国境内的任何一点,15分钟内都可以得到国家的航空应急救援服务。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这种自然条件中,日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
近年来,我国已在多次重大事故灾难中展开航空应急救援,但救援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航空应急救援飞机数量较少,救援飞机机型有限,航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航空救援体制不完善,缺乏专业航空救援团队,通用航空参与救援工作的系统性不够,没有形成宏观层面统一的协调调动机制等。
2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发展现状,本文对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发展及建设思路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2.1 组织力量建设
航空救援体系建立的首要任务就是从总体上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设立。主要负责组织编制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建立灾情报告系统,组织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承担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指挥部工作。以应急管理部牵头,分级分层建立国家、省级、市级航空应急指挥中心和运营企业级航空应急指挥中心,形成覆盖我国重点区域的救援网络,分区域、分层次建立应急救援基地,统筹推进,构建应急救援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形成应急“指挥网”,将各方航空力量视作一个系统和整体,统筹加以考虑,统一进行规划,加快制定、颁发行业层面的相应法规政策和规范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行业准入门槛,科学、规范地制定行业标准、规则、淘汰机制等,使军民及其它各方力量形成合理布局,实现协同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航空救援能力。
2.2 救援力量建设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救援力量应以部队力量为主,部队具有装备精良、集结迅速、人员能力突出等特点,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展开救援工作。加强部队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物资与人员运输、紧急救援综合平台,提高快速运输、综合救援、大规模人员撤离等方面的能力,主要涉及解放军航空部队、警用航空部队、各地消防部队等。政府和民航公司的救援力量为辅,建议以核心城市为运营中心,在安全生产、地震救援、水域救援、特殊火灾处置、航空护林等方面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形成空中救援网络。按照城市及周边人口规模及涉及的主要旅游、运动等风险事项等级构建机队,建立1小时应急救援圈。面对重大灾害事故,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实现2小时内到达,10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能够得到有效救助。根据抢险救灾、医疗救援和紧急救援需要,组建紧急处置中心,配合国家救援机构,开展应急救援,主要涉及通航公司、医疗救护单位等。此外,还应进一步调动和激发民间力量积极参与,鼓励不同阶层、职业、年龄的社会公众参与航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让更多的社会和民间组织参与进来。
2.3 装备力量建设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装备建设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是指发挥国家通讯导航等卫星在应急救援任务中的作用,包括灾害预警、灾害监控、指引导航等功能。“中”是指通用飞机、运输机、直升机、无人机等各级航空装备,主要包括运送救援装备、人员物资、搜索搜救、紧急医疗救护、测绘、侦察、通信中继、航拍指挥等功能,是整个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重中之重,是航空救援体系的根本,没有装备,救援更是无从谈起。国家应增加政府采购力度,或者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自购托管航空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制造一批机动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的航空器,除开展救援外,还要应用到航空应急救援日常训练演练中,并保持合理的储备。此外,民航局对通用机场进行分类分级管理,降低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使用的门槛,进一步为航空应急救援畅通道路。“下”是指通信指挥、物资运送、救护车、地面站、人员穿戴及搜救专用设备等地面救援装备,主要包括通信指挥、物资运送、预测预警、个体防护、灭火抢险装备、医疗救护等功能。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应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加强国家组织力量建设,建立国家统一指挥调度中心,统筹规划;二是加强救援力量建设,部队、政府和企业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擅长救援领域,各司其职,合理分工;三是加强航空装备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研发新型通用救援装备。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高效沟通、相互配合,各级救援力量精诚合作,形成覆盖我国重点区域的救援网络,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做到及时响应,尽全力保卫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黄东方. 我国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的构建[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9, 38(01):134-137.
[2] 郭其云, 邓彪, 陈先斌. 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探讨[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8, 37(04): 535-537.
[3] 万秋雯.我国航空应急救援现状及发展建议[J].科技资讯, 2014,12(22):218.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4.22.165
[4] 徐克生, 杜鹏东, 杨艳秋, 马玲, 贾莉华. 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体系浅析[J]. 林业劳动安全, 2009, 22(02):11-16.
作者简介:朱东东 (1991.03-),男,助理工程师,从事飞机总体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