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孙曼丽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曼丽,.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J]. 现代康复医学,2025.5. DOI:10.12721/ccn.2025.157041.
摘要: 目的:分析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8月-2019年8月时间段内,选择76例来我院接受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入院时间为划分依据,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获得研究结果。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结果差异显著,P<0.05。组间对比研究组患者的FAC与FMA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本次研究中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手段的对照组患者中,显效例数为12例;有效例数为15例;无效例数为11例,总有效率为71.05%。采用针灸与康复训练的研究组患者中,显效例数为21例;有效例数为14例;无效例数为3例,总有效率为92.11%。2组间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联合运用针灸与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针灸;康复训练
DOI:10.12721/ccn.2025.157041
基金资助:

我国脑血管防治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依旧面临很大挑战。不过脑卒中依旧呈现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特点,且具有复发性。我国每12s就有1人发生脑卒中,每21s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随着社会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加之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呈现爆发式增长额态势,并且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与年轻化特点。脑卒中患者多出现下肢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医疗工作者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现结合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的研究,作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研究对象划分为2组,各38名。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47-65岁。缺血性脑卒中23例,出血性脑卒中15例。研究组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为48-69岁。缺血性脑卒中22例,出血性脑卒中16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本次研究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等均符合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诊断标准;(2)患者可配合完成康复治疗。患者的排除标准:(1)排除患有脑部良恶性肿瘤或者其他病变的患者;(2)排除无法配合康复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采用针灸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方案。2组织患者均进行连续6周的治疗。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如下:(1)下肢牵引训练。为患者进行下肢关节、骨骼肌的训练,通过被动功能训练,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2)下肢减重步行训练。依据患者的病情与体质,为其制定训练计划,逐渐减少下肢重量。训练时在平板上活动的速度,要以0.5km/h控制,随着训练的深入加速。配2名医师指导训练,每次训练半小时以上。

针灸治疗:选择患者下肢的对应穴位,包括委中穴和内关穴、人中穴与三阴穴等。对使用的针进行消毒处理,运用平刺手法操作,进针深度控制为0.5-1.0寸,患者得气之后反复操作,每次治疗半小时[1]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中对比2组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即FAC与FMA评分。对其下肢功能进行评估,选择治疗前与治疗6周后进行,获得的评分结果越高意味着患者下肢功能越好[2]

治疗疗效划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三个等级,统计总有效率。疗效的评定标准如下:(1)显效。经过康复治疗后,患者下肢肌力恢复到V级水平,可以正常独立行走,并且步态没有明显异常表现,则评定为显效。(2)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下肢肌力恢复到Ⅱ-Ⅳ级水平,并且借助辅助工具可以独立行走,则评定为有效。(3)无效。若治疗后患者下肢肌力没有显著好转,且借助工具无法独立行走,则评定为无效[3]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AC与FMA评分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结果差异显著,P<0.05。组间对比研究组患者的FAC与FMA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评分结果

1.png

2.2 治疗有效率

本次研究中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手段的对照组患者中,显效例数为12例;有效例数为15例;无效例数为11例,总有效率为71.05%。采用针灸与康复训练的研究组患者中,显效例数为21例;有效例数为14例;无效例数为3例,总有效率为92.11%。2组间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临床中多采用针灸与康复训练等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肢体功能水平,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通过增加大脑皮层脑组织血流灌注总量,以及增加梗死脑组织病灶范围内的血氧供应,促使患者生理功能得到恢复[4]。针灸治疗可起到保护与修复缺血性脑组织的积极作用,促使患者脑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改善,缩小缺血或者梗死脑组织病灶面积,有效减轻脑组织炎性反应,促进脑须知血液循环。选择内关穴和人中穴等进行针灸,获得滋阴补肾、安神宁心以及止痛理气等功效,达到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联合运用针灸与康复训练方法,为存在下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显著的效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11%。2组间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通过发挥两种治疗方法的协同作用,改善患者下肢功能障碍。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全面的评估,为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促进患者脑卒中后下肢功能的恢复[5]

参考文献:

[1]朱耿闯.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6):141-142.

[2]贺平,张娟,刘海玲,王应军.穴位埋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02):214-218.

[3]邢潇,齐丛会,杨洁,崔林华.五线七针头针疗法治疗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9,41(10):1540-1544.

[4]胡益娟,钟冬灵,陈强,杨璐萍,金荣疆.镜像疗法改善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Meta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05):378-383.

[5]张辽,贺飞,张子雯,张换,汪富.中医醒脑开窍针灸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09):1957-196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