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总体来说,边坡稳定性与地质稳定性之间具备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倘若边坡稳定性产生失衡,那么地质本身的稳定结构就会受到影响,进而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受到影响。所以,在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对边坡这一结构形成高度关注,对其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以此加强整体的工程质量,降低滑坡问题加剧的可能性。
一、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第一,结构性质。倘若岩体结构层面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那么岩体本身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很多滑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岩体结构。倘若岩体结构失衡,那么岩体本身的抗拒能力就会下降。当地质灾害产生时,边坡的稳定性自然会受到影响,最终造成滑坡问题;第二,物理性质。总体来说,在边坡结构中,其含有大量的亲水物质以及粘土矿物物质。当这些物质受到侵蚀之后,整体的凝聚力以及稳定性会出现变化,从而导致边坡的稳固状态受到影响,造成滑坡隐患;第三,地震破坏。当地震这一类型的自然灾害产生后,地质板块会发生剧烈震动,从而导致边坡岩体出现松动问题。当岩体开始松动,那么边坡自然也会受到相对应的影响,进而引发滑坡问题;第四,外部浸水。很多岩体本身并不具备较强的平整性以及光滑性,其表面也会存在较多的裂缝。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裂缝中经常容易渗入一些水分,水分的存在不仅会直接对岩土体造成腐蚀,同时也会加大其整体的滑动力,从而导致边坡的抗减力度以及稳定性受到影响[1]。对于整个边坡问题勘查设计过程中来说,对某一环节的重视也就意味着大量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同时购买先进设备和吸引专业人才。当前,在水工环应用层面,存在较多的装备老化问题和人员素质不达标问题,同时产生了一定的资源浪费,进而影响到水工环勘察误差,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滑坡问题的治理对策
首先,工程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桩间板技术对滑坡问题进行处理。在对桩间板技术进行应用之前,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对地质灾害中的边坡情况进行实际考察,结合具体的需求,有效地设计桩间板的厚度以及高度。除此之外,在施工之前,设计人员还需要对桩间板的埋设深度进行提前预设,保证每两个挡板之间的距离能够达到均匀状态,并且能够对边坡形成有效支撑。当完成桩间板埋设工作之后,设计人员还需要应用螺纹钢对桩间板进行加固处理以及拉力处理,使之无论是在横向还是在纵向上都能形成拉筋状态,有效加强整体的工作稳定性。
其次,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连接梁技术对滑坡问题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连接梁在地质灾害中都能够形成一定的承载作用,并且能够对挡土墙的重力进行有效分担,以此达到边坡保护的作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连接梁的尺寸以及厚度进行精准设计,在保证其能够满足工程标准的前提下,也要保证其能够满足具体的工程需求[2]。与此同时,设计人员需要对连接梁的顶面位置以及挡土墙位置进行有效确定,并且要保证挡土墙与连接梁之间能够形成无缝贴合的状态,以此对边坡形成有效加固。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有效加强钢筋安装的质量,在施工之前,设计人员也需要对相关的模板材料进行清洁处理,在保证其能够符合施工条件的情况下,稳定的进行工程推进。
再者,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挡土墙技术对滑坡问题进行处理。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与设计人员进行有效的工作交接,共同前往地质灾害工程现场,设计出合理的施工图纸以及各项施工参数,并且需要对具体的施工位置进行精准确定。当这些基础工作完成之后,设计人员需要结合设计图纸中的各项信息对地基基础进行确定,然后对其进行挖掘,以此作为边坡施工的基础条件。在进行挡土墙建造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分层错位的施工手段,借此能够有效分散挡土墙的自身压力,使之不会产生重力问题。并且分层错位法的有效应用也能够加强挡土墙本身的密封性以及稳固性。除此之外,在对地基的墙角位置或者是转接位置进行挡土墙建设时,作业人员需要注意对通缝进行调整,防止其处于垂直状态,影响到后续工程。最后,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针对于不同的土墙尺寸,设计人员需要注意对块石以及砖石的厚度进行合理调整以及合理设计,以此有效的对滑坡问题进行控制。
最后,可以通过锚固技术对滑坡问题进行处理,相比于其他技术来说,锚固技术的复杂程度相对较高,但其所能够达到的作用效果也较为明显。总体来说,锚固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达到以下6点作用:第一,其能够增强边坡的韧性,防止其裂缝问题加剧。在发生了地质灾害的边坡区域,其很容易由于地质结构发生变化而出现裂缝,此时施工人员可以借助锚固技术对其进行拉张处理,使之本身所存在的侧向压力逐渐缩小,从而裂缝也能够逐渐消失[3]。但在对锚固技术进行应用时,设计人员需要注意合理的设计锚杆位置以及锚杆距离,以此有效加强边坡岩体的强度以及变形程度;第二,锚固技术起到了一定的销钉作用。在锚杆加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销钉这一材料的存在能够有效加强整体工程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施工对象的抗剪能力。当作业人员能够将销钉合理的安插到边坡结构中时,结构的稳定性就会得到保障,并且不会轻易产生滑动问题,有效避免结构损坏或者是安全隐患;第三,锚固技术能够达到一定的剪胀效果。在对边坡问题进行处理时,作业人员通常会发现其可能会存在粗糙问题以及岩体不连续问题。当这些问题产生时,边坡本身会产生扩容变化。同时由于剪胀力以及张力的产生,边坡整体的稳固性也就会受到影响。对此工作人员可以采取锚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通过锚杆加压的方式,使之能够处于受拉状态从而形成向应力,以此加强边坡结构的抗减强度;第四,锚固技术能够达到一定的预应力作用。在锚固技术应用期间,可以有效降低岩体所承受的拉应力以及剪应力,并且在这一状态下岩体本身所形成的问题以及所受到的损坏,也能够得到相对应的缓解,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对其进行处理。与此同时,锚固技术所形成的预应力也能够让边坡结构进行自主闭合,使之能够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第五,在锚固技术应用期间,工作人员会制作组合梁。而组合梁的存在能够有效加强整体工程的抗剪能力。当工作人员完成锚杆加固施工任务之后,组合梁周围的岩体结构会产生挤压。并且这种挤压力的存在也会促使边坡产生摩擦阻力,从而加深了锚杆的埋入深度,使之能够分散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第六,锚固技术的应用能够达到一定的挤压加固作用。当工作人员将锚杆插入到受到破坏的边坡结构中后,在锚杆周围的地区就会形成一定的压缩区,如果能够有效的对锚杆位置进行排列,那么其所形成的预应力就会聚集到一起,变成连续压缩带,以此有效提高岩体的强度,对滑坡问题形成有效处理。
结论:综上所述,水工环地质勘查与设计是重要的推力,它对大量的边坡问题进行勘探设计有着积极影响,属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的看法以及勘探思维有着突出问题,在设备使用和人才吸收和资金投入方面存在问题。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后,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然而,在对其进行处理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开展的工作就是对边坡形成关注,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调整,对滑坡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具体来说,在工作中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技术:第一桩间板技术;第二,连接梁技术;第三,挡土墙技术;第四,锚固技术。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针对于不同的问题,施工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以此降低地质灾害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乾.分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世界有色金属,2019(15):254+256.
[2]田安家.分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西部资源,2019(05):83-84.
[3]沈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9(16):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