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筑建设与改造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李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梅,. 乡村建筑建设与改造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城镇,2025.1. DOI:10.12721/ccn.2025.159999.
摘要:
乡村建筑改造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乡村建筑建设与改造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如何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建设”“传统与现代”“个性与共性”等关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乡村建筑历史保护可持续发展
DOI:10.12721/ccn.2025.159999
基金资助:

引言:乡村建筑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农民自己建造的居住空间及其附属设施。它具有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特点,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建筑大量被拆除,乡村建筑也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乡村建筑建设与改造,以传承文化、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有效解决乡村建筑破坏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一、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后原有乡村建筑功能衰退

乡村建筑是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内涵。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原有的乡村建筑功能也在不断衰退。其主要表现为:

1、村庄人口密度低,人均土地少,导致建筑占地面积大、使用面积小。我国乡村有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其人均居住面积不到城镇的一半,人均使用面积不到城镇的二分之一。

2、乡村建筑以家族为单位建造,院落内部空间变化小,建筑规模和建筑风格趋同,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独立的生活用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村民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

4、大部分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没有独立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缺乏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5、随着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乡村建设用地减少,农民建房无序扩张。宅基地多为闲置状态;传统建筑逐渐被拆除或废弃;乡村建筑特色逐渐消失。

二、传统乡村建筑被破坏或废弃

传统乡村建筑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城乡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传统乡村建筑逐渐被破坏或废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有农村建筑被拆除。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拆除、废弃文物古迹建筑约1亿平方米。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大量的传统民居、古村落、历史遗迹等遭受破坏或废弃的现象。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传统乡村建筑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此,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与修复。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传统乡村建筑的建设与改造,要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千村一面”、一味追求形式和功能而忽视了当地传统建筑的重要性。

(2)注重保护传统乡村建筑的空间布局。传统乡村建筑往往具有空间布局紧凑、平面功能复合的特点,并带有一定的防御功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乡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镇,这些传统乡村建筑往往会出现空间布局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功能单一等问题。因此,在对传统乡村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充分考虑传统乡村建筑的空间布局、功能需求等因素,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建筑的使用价值。

(3)注重保护传统乡村建筑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传统乡村建筑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建造年代、建造技艺、历史背景等信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应尽可能保留其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如对古村落中的民居进行修缮、对古民居中有价值的构件进行修复或合理利用,同时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内部进行合理布局与设计,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4)注重保护传统乡村建筑中具有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元素。一些地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及建筑样式仍然被广泛采用,如川西地区大量使用砖石木结构民居、古村落、古井、石磨、石碾等元素;浙江地区大量采用明清时期当地民居样式;江苏地区大量采用明清时期当地民居样式;广东地区大量使用岭南风格的民居和民居样式等。对于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构件及材料要重点保护好,如门窗、柱础、砖石等,通过修复与合理利用来保留这些构件及材料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

三、盲目追求形式和功能

在我国乡村,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乡村建筑的功能也比较单一。从历史上看,传统乡村建筑的功能主要包括:居住、生产和公共活动。但在今天,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原有的功能已经逐渐消失,传统乡村建筑的居住功能基本丧失。在此背景下,部分地区盲目追求形式和功能,造成了许多建筑的“异化”现象:

一是盲目照搬城市建筑设计,中的模式、材料和结构技术等。近年来,很多农村地区新建建筑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等现代建造技术和材料。

二是盲目追求“高大上”。一些地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现代元素和装饰风格,导致了大量低质量、不安全的乡村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在某些地区建设中存在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等现象。这些建筑不仅造价高昂,而且存在安全隐患,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经济负担。

三是盲目追求形式和功能雷同。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现代建造技术和材料,导致乡村建筑出现“同质化”现象。例如在某些地区建设中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金属屋面、铝合金门窗等现代技术和材料,导致乡村建筑“千村一面”;有的地区在乡村建设中盲目追求欧式风格或传统风格,导致乡村建筑出现“欧式化”或“传统化”倾向。

四、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

我国乡村建筑建设与改造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建设标准,目前相关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导致乡村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环节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规范。当前,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的质量、标准和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给农村居民带来了许多不便。例如,大部分农民住宅建筑质量普遍较低,而且设计不合理,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乡村建筑进行详细的设计规范、施工标准和验收标准,给农村住宅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农家乐”为例,由于缺乏相应的设计和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还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乡村建筑建设与改造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和困难,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力度;

2、加强对乡村建筑建设与改造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3、制定统一的乡村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

4、建立健全乡村建筑质量标准体系;

5、加强乡村建筑建设与改造质量监管;

6、提高农村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水平;

7、制定乡村住宅建设和改造的验收标准等。

结束语: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建筑功能的发挥、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例如,四川省开展了《四川乡村建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项目立足于乡村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现四川乡村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设中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民参与”的方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与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蓝.农村危旧房改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蚕业,2019,53(07):152-154.

[2]宋志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乡村建筑改造[J].房地产世界,2020(17):34-35.

[3]王晓钢.农村危旧房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水泥,2018(05):34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