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背景下三亚乡村现代文化建设研究
陈强 徐啓春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强 徐啓春,. 自贸港背景下三亚乡村现代文化建设研究[J]. 中国城镇,2025.1. DOI:10.12721/ccn.2025.160004.
摘要:
自贸港建设是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三亚乡村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乡村现代文化建设将有助于提升三亚的整体文化水平,增强三亚的软实力,为自贸港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为三亚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保障。地方政府也应引入多元文化元素,推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提升三亚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和竞争力。地方政府还应注重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新,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最后,地方政府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推动的文化发展格局。
关键词: 自贸港;三亚乡村;现代文化建设
DOI:10.12721/ccn.2025.160004
基金资助:三亚市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自贸港背景下三亚乡村现代文化建设研究”(SYSK2022-06)阶段性成果。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8年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2010年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战略。2018年中央部署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2021年国家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从这些举措来看,中央十分重视海南的发展,给足了利好政策。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二三十年海南也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不过,与大陆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海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自贸港建设已进行好几年,有一定效果,但恐怕还远达不到中央和民众的期望值。其中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南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总体来说落后于大陆先进发达地区。自贸港建设本质上是建设一个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人员、技术、信息、资金、产品等进出流动自由便利,法治化、国际化的现代港口,因此它需要现代文化的支撑。国家出台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涉及海南全岛,包括乡村区域。为此,本文探讨自贸港背景下三亚乡村现代文化建设问题。不言而喻,探讨三亚乡村现代文化建设将有助于我们探讨三亚城市现代文化建设问题以及海南全岛现代文化建设问题。

一、何为乡村现代文化

乡村文化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管理制度等。乡村现代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形成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管理制度等。乡村现代文化是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继承传统的文化元素,又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在乡村现代文化中,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了重新诠释和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文化形态。

乡村现代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同时也使乡村文化更加开放包容,与当代社会文化相互融合。乡村现代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乡村社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还能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美国社会学者罗伯特·马泽克(Robert P. Marzec)在其著作《新美国西部文化》(Cultures of the New American West)中探讨了西部乡村文化的演变和现代化过程,以及这种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1](P80-82)英国社会学者詹姆斯·霍克曼(James H. C. Hawkmans)在其著作《乡村文化的复兴》(The Revival of Rural Culture)中强调了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策略。[2](P39-40)英国社会学者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在其著作《如何拯救乡村文化》(How to Save Rural Culture)中探讨了乡村文化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保护和复兴乡村文化的建议。[3](P58-61)德国社会学者彼得·克拉什(Peter Klesch)在其著作《乡村文化变迁与社会转型》(Wandel der ländlichen Kultur und soziale Transformation)中分析了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过程,并提出了应对文化变迁的策略。[4](P47-49)瑞士人类学者埃里克·沃尔夫(Erik W. Wolf)在其著作《乡村文化的挑战与机遇》(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Culture)中讨论了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建议。[5](P239-240)这些西方学者的观点为我们理解和分析乡村现代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亚乡村文化历史与现状

三亚乡村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发展历程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如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回族文化等。

汉朝首次将海南岛纳入国家版图,设郡管辖后,三亚地区被称为“珠崖郡”,是海南岛的重要组成部分。[6](P126)当时,这里居住着黎族人民,他们以农业和渔业为生,创造了独特的乡村文化。[10](P45)黎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统建筑、传统歌舞、音乐、工艺品等丰富多彩,至今仍保留在三亚地区的乡村中。南宋时期,三亚地区开始有汉族移民,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与黎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7](P158)

三亚天涯区回辉村和回新村是海南省唯一的回族聚居区,其居民主要由元朝时期从越南占城迁徙来的穆斯林以及唐宋时期入华的阿拉伯穆斯林构成。[8](P103)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回族社区和深厚的文化传统。[9](P235)清真寺是回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回辉、回新两个村庄内共有六座清真寺,它们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回族文化传承和社区活动的重要场地。三亚回族民众保持着严格的宗教信仰,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区活动中都有所体现。

在明清时期直至近现代,三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的乡村经济模式,乡村文化也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三亚乡村文化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11](P36)例如,当地的渔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渔船和捕鱼方法,传承着渔民的生活方式和技艺。此外,三亚的乡村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龙抬头节、椰风海韵节、端午节(赛龙舟)等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三亚的乡村文化不断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现在,三亚的乡村地区一方面保留了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引进了现代的文化产业和创意活动。例如,一些乡村地区建立了乡村旅游景区,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三亚地区的乡村文化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如今,三亚地区的乡村文化既保留了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和回族文化的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文化的特色,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包容的特点。此外,三亚乡村地区还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乡村环境,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乡村地区的居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遇。

三、三亚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题组在三亚南丁村、落笔村、红花村、罗蓬村、红塘村等地调研,笔者发现当前三亚乡村文化存在以下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滞后

三亚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普遍比较单一,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经济来源,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二)教育水平较低

三亚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比较简陋,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水平较低,这对当地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文化消费水平低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三亚乡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普遍较低,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需求受到限制,难以得到满足。

(四)文化传承不足

三亚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普遍面临失传的危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导致文化传承不足。一些乡村地区缺乏文化传承机构,文化传承受阻。

(五)现代化冲击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进行,三亚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乡土风俗受到冲击,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六)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

三亚一些乡村地区的文化发展滞后,无法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导致乡村居民文化生活质量较低。

(七)思想观念落后

在三亚乡村地区,很多农民仍抱有传统农耕观念,坚持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活模式,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创新持保守态度。一些农民对现代化和社会变革持怀疑态度,不愿意接受新的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一些乡村地区的家长不够重视教育,认为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孩子多读书不如早赚钱,导致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很多农民仍抱有盲目相信鬼神、风水、巫术等封建迷信思想,而不是依靠现代科学方法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在发展农业和建设基础设施时,部分农民忽视环境保护,采用了对自然环境有害的方法。

四、自贸港背景下三亚乡村现代文化建设

自贸港的建设为三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为三亚乡村现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三亚乡村现代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发展农村经济

三亚地方政府应推动三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使农民能够享受到现代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更加积极地接受现代思想观念。尤其要大力发展三亚乡村旅游业。自贸港的建设可以带动三亚的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加强农村教育

三亚地方政府应提高三亚农村教育质量,使农民能够接受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这包括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自贸港建设可以为三亚引进更多的文化教育资源,加强对乡村居民和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培养乡村文化传承人才。

(三)培养农民的现代思想观念

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三亚乡村农民现代思想观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思想观念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建议:(1)传播现代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民传播现代思想观念,如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科技创新等,使农民逐渐接受并融入现代社会;(2)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培养农民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要求;(3)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各种农民组织(如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4)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在推动自贸港建设的过程中,应关注农村发展和农民现代思想观念的培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引导农民逐步接受现代思想观念。

以上措施有助于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培养三亚乡村农民的现代思想观念,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保护传统文化

自贸港的建设要求保护三亚当地文化遗产和传统乡村文化,重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乡村传统文化,鼓励开展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

(五)促进文化创新

自贸港的建设可以为三亚乡村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创新动力,鼓励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和融合。

结语

在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三亚乡村现代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得到了以下一些认识。首先,乡村现代文化建设是自贸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贸港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平台,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乡村现代文化建设将提升三亚的整体文化水平,增强三亚的软实力,为自贸港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其次,乡村现代文化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三亚的实际情况。三亚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具有三亚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三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再次,乡村现代文化建设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新。我们应该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提升文化的现代性和竞争力。最后,乡村现代文化建设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我们应该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推动的文化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Robert P. Marzec, Cultures of the New American West, London : Routledge, 2017.

[2]James H. C. Hawkmans, The Revival of Rural Culture, London : Routledge, 2007.

[3]Mary Douglas, How to Save Rural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4]Peter Klesch, Wandel der ländlichen Kultur und soziale Transformation, Suhrkamp, 2019.

[5]Erik W. Wol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6]周伟民、唐玲玲:《海南通史·先秦至五代十国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7]周伟民、唐玲玲:《海南通史·宋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8]唐玲玲:《海南史要览》,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

[9]三亚市政协:《三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10]陈强:《中国原生民主的范本——海南黎族乡村自治文化传承研究》,纽约:世界华语出版社,2021年。

[11]陈强:《海南黎族合亩制民主探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作者简介:陈强,1971年8月出生,男,汉族,籍贯广西柳州,博士,三亚学院社会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社会问题、海南本土历史文化。

第二作者:徐啓春,1966年12月,籍贯山东荣城,学士,三亚学院艺术学教授,研究方向:室内外设计与施工。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