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轨道减震降噪措施研究
秦钟瑄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秦钟瑄,. 地铁轨道减震降噪措施研究[J]. 国际科技论坛,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334.
摘要:
地铁噪声问题作为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对地铁噪声的主要来源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车辆运行时的辐射噪声和轨道结构振动引起的噪声为主要问题,这些噪声不仅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还可能对城市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铁轨道减震降噪的措施,包括隔离噪声源、轨道材料优化和智能调控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地铁轨道;辐射噪声;振动;减震降噪
DOI:10.12721/ccn.2024.157334
基金资助:

1. 引言

城市化进程中,地铁交通作为一种高效的交通方式受到广泛应用,然而,伴随而来的地铁噪声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地铁噪声不仅对周边环境造成干扰,还可能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开展地铁轨道减震降噪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地铁噪声问题分析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噪声问题已经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环境质量难题。主要噪声源包括车辆运行时产生的辐射噪声以及轨道结构振动引起的噪声。这些噪声源的存在,不仅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更可能对城市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车辆运行时产生的辐射噪声是地铁噪声的一大主因。这类噪声源主要由列车轮轨交互、空气动力学效应和车辆设备振动引起。随着地铁系统的日益发展,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和列车结构的不断更新,这种辐射噪声在地铁运营中逐渐显现出更为明显的问题。这使得在城市中心或者住宅区域,居民受到了不可忽视的交通噪声干扰,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居住质量。轨道结构振动是另一重要的地铁噪声来源。由于列车在运行时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轨道结构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轨道传播,最终转化为空气中的声波,形成噪声。轨道结构的振动不仅会导致噪声扩散,还可能对轨道系统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这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

3. 地铁轨道减震降噪措施

3.1 隔离噪声源

地铁轨道减震降噪的有效手段之一是通过设置隔离系统,在轨道和车辆之间实现噪声源的隔离。这一策略在减小振动传播、确保轨道结构稳定性以及有效降低环境噪声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隔离噪声源的核心思想是在轨道和车辆之间引入一定的隔离装置,以阻止振动的传播。这些隔离系统可以采用弹性元件、减震器等技术,通过吸收振动能量来减缓振动的传播速度。在轨道结构与列车之间建立隔离层,有效地防止了振动的直接传递,从而降低了振动引起的噪声水平。隔离系统的设计应该兼顾确保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在实施隔离措施时,必须考虑到轨道系统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因过度隔离导致轨道失去正常的结构支撑,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因此,合理设计隔离系统,需在减小噪声的同时,确保轨道结构的牢固性和安全性。有效降低环境噪声的关键在于对隔离系统的精准设计和布置,通过科学的工程手段,可以使隔离系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减震降噪的效果。考虑到不同地铁线路的特点,隔离系统的设计需要因地制宜,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噪声控制需求。

3.2 轨道材料优化

在地铁轨道减震降噪的措施中,轨道材料的选择与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轨道材料,不仅可以有效减小振动和噪声,还可以为轨道建设提供更为可持续和环保的方案。

首先,轨道材料的优化是通过选择具有良好减震性能的材料,以减小振动传播和降低噪声水平。传统的轨道材料主要以金属为主,但其传导振动的性质较难避免。近年来,一些复合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引入为轨道系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选择。复合材料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而成,通过优化材料的组合比例和结构设计,实现了较好的减震效果,这些复合材料不仅具备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更在减小振动传播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与此同时,高分子材料的引入也为轨道材料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强的抗震性和吸震性,其特有的分子结构使其在振动减缓方面表现出色,这种材料的运用有效地降低了振动的传播速度,为噪声控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近年来,一些可再生材料、回收材料以及绿色建材的应用逐渐成为轨道建设的热点。可再生材料的应用在轨道建设中展现出明显的优势,这类材料通常来自可持续资源,如植物纤维、生物基塑料等,生产过程相对较为环保,减少了对有限资源的依赖,有助于降低环境负担。回收材料的利用也成为轨道建设中的一项可行选择。再生利用废弃材料,如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等,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还有助于削减环境污染。在轨道建设中,回收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对新资源的需求,同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建材的应用在轨道建设中逐渐受到重视。这类材料通常具备较高的环保性能,例如低碳排放、易于回收等特点,选择绿色建材,可以减缓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担。

3.3 智能调控系统

智能调控系统的引入在地铁轨道减震降噪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时监测轨道振动和噪声水平,智能调控系统能够在不同条件下精准响应噪声问题,从而提高减震降噪效果。

智能调控系统基于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数据分析算法,能够实时获取轨道振动和噪声水平的相关数据。通过部署在关键位置的传感器,系统能够迅速捕捉到轨道结构振动的实时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噪声数据,为系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基础,为后续的智能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智能调控系统在数据采集后,通过内置的智能算法进行实时分析。这些算法能够识别不同振动和噪声的来源,根据预设的减震降噪策略进行即时调整。例如,在高峰时段,系统可以优先调整振动减缓策略,有效减小振动传播的速度,从而减小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进一步,智能调控系统还具备自主学习和优化的能力。通过长期监测与实时调整,系统能够逐渐积累大量运行数据,并根据不同条件下的运行经验优化调整策略。这种自适应性的特点使得智能调控系统更加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运行状态,提高了减震降噪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结语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地铁噪声问题及其主要来源,提出了一系列地铁轨道减震降噪的措施。隔离噪声源、轨道材料优化和智能调控系统等策略的应用,为解决地铁噪声问题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然而,在实施这些措施时,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减震降噪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马胜艳.地铁轨道减震降噪措施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1,6(23):120-122+166.

[2]陈广跃.地铁轨道减振措施探析[J].江西建材,2021,(01):169-170.

[3]张文彬.城市地铁轨道工程质量问题分析与预防措施[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3,4(17):126-12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