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病情严重者会失明,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工作。激光光凝疗法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会对患者视力水平恢复造成影响[2],因此还需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本文就眼底激光治疗+羟苯磺酸钙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正文阐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接收的6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例选取时间: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并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前期;(2)无认知障碍、无智力障碍的患者。
排除标准:(1)非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患者;(2)存在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3)存在眼部手术史的患者;(4)存在激光治疗禁忌证的患者;(5)存在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6)对羟苯磺酸钙过敏者。
对照组34例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为55-81岁,年龄平均值(67.45±5.34)岁。糖尿病病程为5-15年,病程均值为(9.65±2.17)年。
观察组34例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为56-82岁,年龄平均值(67.53±5.42)岁。糖尿病病程为6-17年,病程均值为(9.72±2.22)年。
研究对象间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存在均衡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眼底激光治疗。仪器为Nd:YG眼底激光仪,治疗前应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对病情进行明确,参数设置:光斑直径、能量、曝光时间分别为200-350μm、100-350mW、0.2-0.5s,激光光斑反应强度为灰白色Ⅲ级,将1200-1500个点分成4次进行光凝治疗,一周一次。持续治疗3个月。
观察组:眼底激光+羟苯磺酸钙。在眼底激光治疗后第1d,口服羟苯磺酸钙0.5g/次,一日三次。共计治疗3个月。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视力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将临床资料录入到SPSS 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的形式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表示,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明两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视力变化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治疗前的最佳矫正视力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
见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
2.2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相差不大(P>0.05)。
如表2所示:
表2: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n(%)]
3讨论
长期血糖水平过高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引起血管病变,改变视网膜血液流变学以及血小板功能,导致视网膜血管微血栓形成和出现微循环障碍,最终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不仅需要加强对血糖水平的控制,还应抑制视网膜继续出血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眼底激光治疗能够借助光凝作用促使视网膜动脉收缩,促使需氧量和血管渗漏降低,有利于改善血管通透性和视网膜缺氧状况[3];眼底激光治疗还可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降低视网膜新陈代谢[4],进而可改善视网膜循环障碍,促进视力水平的提升,但是部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视网膜水肿、出血吸收缓慢等情况,影响视力水平的恢复。
羟苯磺酸钙属于毛细血管保护剂,给药后能够促进眼局部微血管壁生理功能的提高,促使血液黏稠度降低,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阻止血栓形成;另外羟苯磺酸钙能够促进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红细胞柔韧性提升,可避免出现视网膜水肿情况。
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水平更高,且并发症少,充分说明了眼底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安全有效,分析原因在于,联合应用可使患者的视野扩大,对视网膜病变的恶性发展进行抑制,能够尽快恢复患者的视力水平,预防视网膜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总而言之,眼底激光与羟苯磺酸钙联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郑全利.羟苯磺酸钙联合532nm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效果[J].慢性病学杂志,2020,21(02):272-273+276.
[2]陈小霞,高延庆,杨媛媛.眼底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J].临床医学,2019,39(12):17-18.
[3]吴景华.眼底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09):21-23.
[4]李磊,王刚,马远程.眼底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0例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9,23(07):1452-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