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森林监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森林资源的保护、生态平衡的维系以及自然环境的改善等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对病虫害防治方案进行合理规划,对区域内森林系统的良性运行有积极影响。
1.基于气候变化影响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因素
1.1病虫害覆盖范围扩大
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灾情覆盖范围有所扩大就是其中之一,是病虫害周期缩短和气候变暖等问题的体现。如有些地区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可能会习惯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可能导致一些害虫的抵抗能力逐渐提升,不仅增加了后期防治工作的难度,还间接扩大了病虫害的覆盖范围。另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部分害虫的成活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如有些害虫能顺利度过冬季,并在春季得到快速繁衍,这种现象就容易在引发病虫害的同时扩大负面影响的覆盖范围,不利于森林系统的均衡发展。
1.2病虫害监管体制不健全
有些管理部门可能会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放在病虫害成因的分析或防治措施的选择上,而在病虫害监管体制的优化及完善上有所忽视,使得防治水平一直处在可维持的状态中,阻碍了森林精细化管理质量的提升。如个别管理部门没有对监管体制中存在漏洞的规章制度或准确等进行及时处理,导致所堆积的问题在长期作用下由量变逐渐转化为了质变,既弱化了防治措施的利用价值,又增加了监管形式化和表象化问题的引发概率。若监管人员没有较强的专业基础,也可能影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施力度,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
2.基于气候变化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2.1明确病虫害防治方向
不同气候环境下的森林系统所展现出的病虫害问题会存在一定差异,需要管理部门将因地制宜理念与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明确防治目的与方向。如在制定防治计划前,管理团队要先对区域内森林系统的运行现状进行全方位勘察,对于已经出现病虫害的区域,除了要对问题的诱因进行深入剖析,还要对其后续可能蔓延的方向有所把握,从而为病虫害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正向引导。对于还没有出现病虫害问题的区域,管理部门则要做好充分的预防与隔离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灾情影响的范围。由于气候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单一、死板的防治措施不仅会弱化相应技术手段的利用效果,还可能造成物力与时间成本的效果,所以管理部门还要以灵活、辩证的眼光来制定短期计划与长期战略下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2.2强化病虫害监测系统
对病虫害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重视,一方面能为突发性灾情的预测与防控有很大助力,避免森林资源受到大范围侵害;另一方面则能对病虫害的动态信息进行实时掌握,来为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在监测系统的辅助下,管理团队可以通过指定区域内的监测装置,对害虫的分布情况以及生存条件等进行准确判断,这样防治团队便可以在害虫还处于幼虫阶段时对其进行专业处理,在源头上避免病虫害问题的加剧。另外,病虫害发生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如病虫害的类型、防治周期以及森林资源受损率等,都需要管理部门能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精准性。而科学利用监测系统不仅能将目标信息快速上传到数据库中,还能对各项数据的变化轨迹进行自动化整合分析,有利于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3科学使用病虫害防治技术
要想提高病虫害防治措施的规范性与时效性,管理部门就要对防治技术的科学使用给予关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中入手:第一,对于化学防治技术,管理人员除了要对化学药剂的用量、配比度以及使用方法等进行充分掌握,将理论知识有效融合到实践操作中,还要按照标准的流程步骤来操作相关设备及装置,在保证防治安全系数达到规定要求后再将其投入到常规工作中,来为化学防治技术的合理应用打开防护伞。第二,在选择防治技术前,管理团队要以实事求是的角度来对病虫害的具体特征进行多层次分析,以此来选择契合度较高的技术手段,以免出现防治技术与实际管理相脱节情况,给病虫害的全面处理造成不必要的干扰。第三,在使用新型防治技术时,管理团队要先做好技术的性能检测工作,保证所选技术能够满足当前防治工作需求后在对其投入使用,使用后还要对防治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来为技术使用形式的改进与强化提供信息参考。
2.4提升森林抗病虫害能力
森林系统自身抵抗力的提升对病虫害的预防有重要作用,对构建稳定的生态环境体系也有深远意义,管理团队可以通过严格筛选木苗品质的方式来逐步改善森林抗病虫害能力。如在挑选木苗时,需要对木苗本身是否存在病虫害问题进行判断,防止潜在隐患给森林安全带来威胁。在种植及护养木苗时,管理部门不仅要对木苗的空间布局进行妥善安排,还要根据所在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来制定相对应的病虫害预防与应急机制,来为森林系统的整体安全加设双重防护。如可以采用种植混合树种的方式来降低病虫害的出现几率,来为后期的森林管护工作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管理部门需要对森林系统中的动物资源进行全面保护,使生态系统内的食物链得到良性循环,避免病虫害问题发生。
2.5组建专业化病虫害防治队伍
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足够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持,而组建专业化的防治队伍不仅能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还对队伍整体组织结构的巩固有很大帮助,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把握好队伍组建力度。首先,领导层要对队内成员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进行全方位考量,并对其职业道德素养与责任意识等有所了解,从而为优质病虫害防治队伍的建设奠定人才基础。其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活动的方式来提高队内成员的工作水平,使其在磨炼学习与经验积累中不断掌握病虫害防治的要点与技巧,来为森林的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最后,管理部门要对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使其在逐步改正自身不足之处的同时,加强对病虫害防治的认知度与理解度,助力防治工作协调开展。
结论:在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同步提升下,很多先进、稳妥的方式方法被应用到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不仅给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注入了新鲜血液,还为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干扰因素,有关部门也能及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细致研究,并结合区域内的气候特点与森林规模等,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森林监管工作的有序推进铺设稳固道路。
参考文献:
[1]霍加康.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22(6):224-225.
[2]董小波.阜新地区气候变化下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8,38(1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