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系构建
王磊 张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磊 张飞,. 我国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系构建[J]. 航空航天学报,2023.6. DOI:10.12721/ccn.2023.157045.
摘要: 从分层响应、统一调用和分工明确三个方面对我国对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制的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而后根据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实际和航空搜救通用组织指挥体制的关系,创新性的设计了我国航空的搜救组织指挥体制的基本框架。最后从国家、区域、地区和任务四个层级对所设计的组织指挥框架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 航空搜救;组织指挥;搜救体系
DOI:10.12721/ccn.2023.157045
基金资助:

1 我国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制的需求分析

1.1 对应需求  分层响应

我国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时,在实施具体的指挥组织时确有不同的模式,但一般是根据事故级别和需求,按照国家、省、市、县区的级别进行响应、实施指挥的。但实际上,在遇到灾害事故时,我国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援救是不计代价的,因此我国在对航空搜救力量的使用方面不应按照灾害级别进行响应,而是应该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响应的。

1.2 精准配置  统一调用

基于航空搜救行动特点,各国都倾向于将搜救力量进行分散部署,不同之处仅在于部署的密度不同。我国由于航空搜救力量薄弱,目前还不具备全国部署、全域响应的能力。除此之外,航空搜救手段是搜救手段的一种特殊搜救手段,由于其运载能力、数量规模、行动限制、技术手段等原因,不一定所有的场合、所有的行动都适合使用。基于以上考虑,航空搜救作为特殊的搜救资源也应该由专项事故指挥中心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需求,而后由区域以上级的航空搜救协调中心负责调配力量实施救援。

1.3 权责清晰  分工明确

航空搜救力量的组织指挥一定要注重发挥平台优势,重点是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在提高时效性方面。组织指挥体制应尽量考虑提高航空搜救力量的反应速度减少不必要的任务重叠;二是在空地平台协同方面。在组织指挥过程中应合理认识和使用航空搜救力量,充分整合可用的各种搜救资源实施救援;三是在航空搜救力量建设方面。组织指挥机构要具备专业的总结、分析、研究、整改、提升、发展能力;四是在现场行动组织指挥方面。指挥员能够充分利用各搜救平台的优势,机组、空地之间要能够有效协同、相互配合、合理补缺。

2 基于任务规模的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制优势

综合上述分析,可建立我国现阶段航空搜救组织指挥的基本体制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可以有效解决以下问题。

2.1 密切对接应急救援体系

50.png

图1  我国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制的基本设计框架

就国际通行的航空搜救体系而言,其力量调用应该划分为搜救协调中心(RCC)、和搜救分中心(RSC)两级,在我国应分别对应区域搜救协调中心、各省市航空应急指挥中心或海上(水上)搜救中心两个级别。因此,我国的航空搜救响应级别应按国家、区域和地区三个层级设置。我国航空搜救体系、搜救协调体系、应急管理机构和灾害指挥中心的对应关系应如图2所示,在应对不同级别的灾害事故时应由负责处置灾害事故的指挥中心明确航空搜救的需求。

52.png

图2  我国航空搜救和应急管理机构对接关系示意图

2.2 科学融入应急救援任务

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制在搜救实施过程中更应关注的是搜救力量的快速集中配置和具体任务的实施两个方面。首先,在航空搜救力量的快速集中配置方面。在国家层级一定要保持一定规模的各种航空搜救力量,这些搜救力量的建设可以根据部门分工和行业发展建设需求由应急救援部统一规划,进行分布式的建设;其次,在航空搜救任务的具体实施方面。国家响应层级需要对所有的灾害事故警报进行响应,在搜救任务归属不明确时,负责明确具体航空搜救任务的任务协调中心和任务指挥中心;区域响应层级不直接对灾害事故警报进行响应,而是为各省市的航空搜救行动提供装备、气象、勤务、管制、通信和医疗等保障协同;地区响应层级是航空搜救行动的实际响应层级,是各类航空搜救行动的直接组织机构,主要职责有为航空搜救行动的实施进行行动筹划和调配资源、进行空地联络、飞行和安全保障协调。

2.3 有效提升应急救援质量

首先,任务响应层级要努力提升执行效率和协同效率。现场指挥员针对参与应急救援任务的搜救力量和平台情况科学制定合理的行动方案;其次,地区响应层级要注重提升任务的响应速率和协同保障能力。应尽量优化灾害警报到航空搜救力量响应之间的组织链路;再次,区域响应层级应侧重提升为飞行活动提供基本保障的能力。重点是建设包括气象、装备、管制、通信、情报和勤务保障在内的各种基础保障能力;最后,国家响应层级应重点提分析研究和专业指导能力。国家响应级只对应重大灾害事故的警报响应,为大量航空搜救力量需求协调国内外可用的航空搜救资源,一般不直接参与和指挥具体的航空搜救行动。

3 我国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制的功能描述

3.1 国家响应层级

国家响应层级在我国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制中位于最高层级,其主要职能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航空搜救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国家响应层级应加强国内外航空搜救行动的研究,为应急管理部门开展航空搜救力量建设、完善组织指挥模式、研制新型航空搜救平台等提供参考和依据;二是对接国家专项事故灾害指挥中心。我国在应对不同事故时由专项指挥部或中心负责具体处置事项,在每个专项灾害事故指挥中心可单独设置一个航空搜救协调人岗位,用于确定需求,传递给响应层级的航空搜救指挥组织。

3.2 区域响应层级

区域响应层级的职能机构是区域/对外搜救协调中心,是我国航空搜救体制中的中间环节,具体来说其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跨区域航空搜救力量的调配。收集来自区域内各省市航空应急指挥中心或海上(水上)搜救中心的力量调配需求,如果内在区域内完成力量调集则直接进行力量的配置,如果本区域内的航空搜救力量无法满足需求时,进行跨区航空搜救力量的协同;二是区域内航空搜救的行动保障。为在本区域内飞行的所有搜救航空器协调各种所需的保障;三是航空搜救力量的建设和训练。制定本区域内航空搜救力量的建设方案并负责监督落实,落实其年度训练大纲。

3.3 地区响应层级

地区响应层级的职能机构是各省市应急指挥中心或海上(水上)搜救中心,具体来说其主要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接地区级专项灾害事故指挥中心。一般应将该协调岗位直接设置到各省市应急指挥中心或海上(水上)搜救中心,将航空搜救力量需求向搜救中心的航空搜救协调人明确即可;二是对接现场指挥员的协调和保障需求。航空搜救平台可以的协同模式多样,包括多平台协同、空地协同等,需要后方指挥机构也就是各省市应急指挥中心或海上(水上)搜救中心予以协助完成;三是现场指挥的辅助决策和协助指挥。搜救任务指挥员将第一时间汇总该任务的所有情报信息,并和行动筹划协调员一起在航空搜救力量准备和到达前对现场行动进行先期规划,现场指挥员在到位后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修改,并组织现场应急救援行动。

3.4 任务响应层级

任务响应层级没有指挥机构,一般当有人航空搜救平台参与的应急救援任务时,现场指挥员都是由某个航空搜救平台的行动指挥员兼任,原因在于航空平台的视野更好,更容易掌握现场情况和所有参与行动的搜救力量情况。具体来说,该层级的主要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场情报的收集和上报。现场指挥员应尽可能的指挥所有搜救力量掌握现场情况,并及时对接现场协调员,上报现场情况;二是搜救力量的组织和指挥。现场指挥员根据现场情况对搜救预案进行修改完善,而后根据搜救预案对搜救力量进行任务分组,明确各自任务、协同要点、任务顺序、行动次序和处置流程;三是搜救行动的协同和实施。协同一般需要现场协调,对协同的重难点环节予以明确,尤其是在协同的时机、协同的人员、协同的方式上进行详细的沟通,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边救援边协同。

4 结束语

航空搜救要有效发挥其平台特点、形成救援优势,必须要依托标准可靠的组织指挥体制。如何有效构建适应我国应急救援模式的组织指挥体制,充分挖掘现有航空搜救平台潜力,是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制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有效引导和发展航空搜救行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基于任务规模的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制,可有效满足现阶段我国航空搜救组织指挥体制的具体需求,能够密切对接我国现有的应急救援体系,科学融入应急救援任务,有效提升应急救援质量。为有效提高我国航空搜救质量和效益提供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道林, 吕政嬴. 积极推进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J]。中国应急救援, 2020(2):4-7.

[2] 洪雨宁, 周艳, 唐璐瑶. 借力通用航空产业  加快航空应急救援[J]。科技资讯, 2021(15):111-115.

[3] 辛军国, 赵莉, 汪瑞欧等. 我国空中医疗急救发展现状与体系构建建议[J]。现代预防医学, 2021, 48(8):1418-1422.

[4] 陈玲, 郝志梅. 我国空中急救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 9(2):816-81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国际航空和海上搜寻救助手册(第二卷)[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86-90.

[6] 朱玉柱. 海上搜寻与救助[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7:120-125.

[7] 于耕 航空应急救援[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113-114.

作者简介:王磊(1984-),男,陕西西安,汉族,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93995部队搜救防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航空应急救援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