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循环的影响及水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关天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关天雷,. 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循环的影响及水资源管理策略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2025.3. DOI:10.12721/ccn.2025.157025.
摘要: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流域水文循环,包括降水模式、径流、蒸散发和地下水系统的变化,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不确定性。为应对挑战,需采取全面监测、源头保护、节约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完善法律、公众参与及国家水网建设等策略。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文循环;水资源管理策略
DOI:10.12721/ccn.2025.157025
基金资助:

引言

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域水文循环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和降水模式的改变,流域的水文循环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旨在分析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循环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策略,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循环的影响

1. 降水模式的改变

降水是流域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直接影响径流、蒸发和土壤湿度等。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的显著变化,包括降水量的增减、降水季节和地域分布的变化。这些变化增加了降水的不确定性和极端性,导致洪水和干旱事件的频发和强度增加。

在北半球,一些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增加的现象。例如,我国西北部的干旱区自2000年以来降水量明显增加,而黄淮海流域等半湿润区的降水量却有所减少。这种降水模式的时空变异性使得流域水文循环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2. 径流变化

径流是流域水文循环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均值、极值和季节性三个方面。由于降水模式的改变,径流的循环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高强度、高密度的水资源开发与气候变化的复合效应下,径流变化比降水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研究表明,在高排放情景下,全球径流普遍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陆面过程和气候变化协同作用促进了径流量增加。然而,气温上升导致的早期积雪减少、冰川和永久冻土面积减少,会导致河流流量的季节性持续大幅下降,这对未来的气候缓解战略和适应规划提出了更大挑战。

3. 蒸散发变化

蒸散发是流域水文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影响着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蒸散发量呈现上升趋势。这一变化主要由温度上升和植被变绿(即叶面积指数LAI的增加)驱动。全球平均土壤含水率的下降主要由大气蒸发能力增强和植被需水量的增加所驱动。

土壤含水量不仅受到其本身质地和粒径组成的影响,还受到降水、温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高程和潜在蒸散发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精确描述其时空分布特征极为困难。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干燥化的趋势预计将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在干旱区域将更为明显。

4. 地下水系统变化

地下水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域水文循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补给、排泄、流动、储存及分布等方面的变化。

气候引起的变动体现在补给速率的变化上,冰川化流域中地下水对河流流量贡献的增加,以及永久冻土区地下水流动的增强。直接的人为影响包括地下水的抽取与注入、区域水流模式的改变、水位及储存量的变化。地下水的开采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提高了沿海地区地下水泛滥的风险。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引起地下水水质的恶化。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海水入侵可能引起滨海地区地下水的咸化现象;降水或径流极值的增大导致地表污染物有更高的概率淋洗进入地下水,从而污染水源。

水资源管理策略

面对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循环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策略,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

1. 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

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石。通过对水质、水量、流域生态环境等关键指标的持续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监测数据还应公开透明,以便各利益相关方能够及时了解水资源状况,共同参与保护行动。

监测体系应包括实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智能管理。

2. 源头保护

源头保护是水资源管理的优先方向。这包括严格控制水源地周边的工业排放,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合理规划土地使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的建设与管理,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源头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惩罚力度;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参与水资源保护行动。

3. 节约与循环利用

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是缓解水资源压力的有效手段。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在城市和工业区,应大力发展污水回用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减轻对上游新鲜水资源的依赖。

农业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之一,因此农业节水尤为重要。通过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效率。同时,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耐旱作物,也可以减少水资源消耗。

在工业领域,应推广循环用水技术,实现废水的再利用。通过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将废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于生产或生活用水,可以减少新鲜水资源的消耗。

4.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改善水资源状况的重要途径。对于已经遭受污染或破坏的水域,应采取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如湿地恢复、河道疏浚、水生植物种植等,以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

生态修复应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通过恢复湿地、重建水生植被、改善水质等措施,可以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提高水资源的自净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同时,生态修复还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5.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是水资源保护的保障。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加强跨区域协调合作,确保上下游地区在水资源管理上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大对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同时,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执法机构,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6. 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是提升水资源保护成效的关键。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鼓励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监督,形成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

政府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如举办讲座、展览、科普活动等,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同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行动,如志愿者活动、环保组织等。

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媒体、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7. 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是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建设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可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国家水网建设应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蓄水工程、排水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多个方面。通过建设水库、堤防、泵站等水利设施,可以提高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和抗灾能力;通过建设输水管道和渠道等输水设施,可以实现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均衡利用;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

结论

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循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加了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不确定性及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源头保护、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以及推进国家水网建设等。

参考文献:

1、 匡洋;李浩;夏军;杨泽川. 气候变化对跨境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大气科学及气象学,2018-01.

2、 马惠琴. 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规划设计的影响及适应性策略.建筑技术科学,2024-08.

3、 刘学杰.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策略的影响与适应性研究.建筑科学,2024-0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