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急性期或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尽早接受有效治疗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1]。部分患者因病情发作影响无法自行到院,救护车到达现场后需快速评估病情,并进行初步诊疗,以稳定患者病情[2]。鉴于患者存在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症状,快速改善通气尤为关键,而无创机械通气为有效手段[3]。因此,本研究以86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分组对比调查探究院前急救中无创机械通气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12月期间急诊收治哮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观察组,均4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8.62±6.38)岁;哮喘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25±2.15)年。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9.84±6.52)岁;哮喘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48±2.25)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哮喘诊断标准;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②伴发休克。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急救,立即吸氧,建立心电监护,监测呼吸频率与血压及血氧等生命体征指标。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炎药物治疗,甲泼尼龙静脉注射给药,间隔12h注射1次,病情平稳后每日1次。结合体液情况进行补液治疗,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应用茶碱缓释片治疗,每日2次,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每日2次。
观察组:院前急救时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设置为S/T工作模式,起始压力设置为4-8cmH2O,维持吸气压力12-18cmH2O,呼气压力2-3cmH2O,结合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1)统计临床指标,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2)以肺功能检测仪测定第一秒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3)统计症状改善时间,包括喘息、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低氧血症。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21.0统计软件完成调查数据处理,用(x̄±s)描述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代表数据对比有差异性。
2 结果
2.1比较两组临床指标
治疗前,两组间心率与呼吸频率及血气指标均无差异性,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尤以观察组变化明显(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x̄±s)
2.2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间各肺功能指标水平均无差异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肺功能指标水平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x̄±s)
2.3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
观察组患者喘息、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各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x̄±s),d]
3 讨论
哮喘是多种细胞与细胞组作用下发生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因炎症反应增加气道反应,若与刺激性因素接触则可形成可逆性气流受限,进而出现咳嗽、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4]。哮喘发作急救过程,院前急救是120急救患者现场救治办法。其原因为,对于急性发作患者,尽早救治可快速稳定病情,避免发生呼吸衰竭或休克而造成患者死亡。
经本次调查发现,对比常规急救,院前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所获效果显著,包括改善血气指标与肺功能及缩短各症状改善时间。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无需镇静剂,患者可接受度高,便于在院前急救中应用。且此种通气方法可保留患者正常吞咽与咳嗽等能力,避免造成严重功能性损害。在院前急救中开展,可预防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具有积极作用。且通过尽早控制病情,可减轻呼吸功能与肺功能损伤程度,在入院治疗后便于病情缓解[5]。另外,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可减少抗生素应用并缩短住院时间,可降低潜在继发肺部感染风险。此种作用发挥也可在一定程度减少患者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哮喘患者院前急救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更有利于促进病情改善,尤其在保护肺功能与调节呼吸及血气指标方面优势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家龙,陈欢.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院前急救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2,01(02):60-62.
[2]佟恩军.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应用双水平正压无创机械通气的价值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01(02):39.
[3]黄兆伟.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必读,2021,01(17):201.
[4]杨东升,王丽丽.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论坛杂志,2021,42(8):95-98.
[5]王雪飞.无创机械通气串联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依从性及临床疗效观察[J].2021,30(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