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技术运用研究
孙有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有义,.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技术运用研究[J]. 国际科技论坛,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7389.
摘要:
随着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其裂缝技术研发日益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根据水利工程施工经验,系统阐述了混凝土裂缝技术的具体运用要点,旨在为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从技术层面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效率,增进相关技术研发经验,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向现代化和标准化方向转型升级。
关键词: 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技术
DOI:10.12721/ccn.2024.157389
基金资助:

前言: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混凝土作为水利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材料,其裂缝问题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焦点,不仅影响结构美观,更重要的是会降低结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导致结构破坏和失效。基于此,混凝土裂缝预防和修复技术已成为水利工程领域研究热点,以探讨有效的预防和修复技术,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一、完善浇筑与养护技术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是一个需要严格防范的问题,因为其会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其中,控制施工过程,尤其是浇筑与养护技术,对于预防裂缝的形成至关重要。具体地,正确的浇筑方法能够确保混凝土的均匀分布,避免因不均匀沉降或热量积聚而导致的裂缝,浇筑时应遵循均匀、连续的原则,避免产生冷缝。此外,混凝土的浇筑速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每小时浇筑量不宜超过80立方米,以确保混凝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均匀沉降,并在浇筑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振捣方法确保混凝土充分致密,使振捣棒垂直于浇筑面,各点的振捣时间控制在30秒左右,避免过度振捣造成材料分离。除此之外,在养护技术上,养护阶段对混凝土的最终强度和耐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凝土在初凝后的前7天内需要特别注意养护,其强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混凝土表面应保持湿润,避免由于水分快速蒸发导致的收缩裂缝。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湿布或沙子覆盖混凝土表面,或者使用喷雾系统保持湿度,并且,在温度较高或风速较大的环境下,需要更频繁的湿润处理。与此同时,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暴露于极端温度变化,特别是在冬季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过早冻结。在此基础上,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密切监控混凝土的温度也非常重要,混凝土的温度不宜超过30℃,因为高温会加速水泥水化反应,导致过快的强度增长和内部应力积累,从而增加裂缝风险,必要时,可以使用冰水或添加冰块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除了上述技术措施外,施工过程中还应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调整机制,包括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检验、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以及对施工方案的及时调整,以通过这些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确保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1]

二、严格控制环境温度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品质和最终性能受到环境条件,尤其是温度和湿度的显著影响,环境与温度的严格控制对于确保混凝土均匀硬化、降低裂缝和其他结构问题的风险至关重要。具体地,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应在5到30℃的范围内进行。在温度低于5℃时,水泥水化反应减慢,导致混凝土硬化延迟,增加了结构强度不足和冻融损伤的风险,而在温度高于30℃时,水泥水化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内部应力累积和裂缝产生。基于此,为了应对高温环境,施工人员可通过使用冰水混合或冷却剂来降低混凝土温度。此外,可选择在一天中温度较低的时段,如清晨或傍晚进行浇筑,也是有效的温度管理策略。同时,湿度的控制同样重要,混凝土在养护阶段需要保持适当的湿度,以避免过早干燥导致的收缩裂缝。一般认为,维持约95%的相对湿度被认为是理想的养护环境,并在干燥或风大的天气条件下,应使用湿布、塑料薄膜或喷雾系统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其有助于减少由于水分蒸发过快而引起的裂缝风险。除此之外,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炎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控制变得更加重要。在炎热的夏季,混凝土表面可能需要定期喷水来降温和补充水分,防止裂缝的形成;在寒冷的冬季,则可能需要采用加热或覆盖措施,确保混凝土在适当的温度下硬化。在此基础上,对于大型水利工程而言,安装温湿度自动检测系统是实现实时监控施工现场环境条件的有效手段,其可及时提供温度和湿度数据,帮助施工人员做出快速反应,调整施工计划和方法,以适应环境变化。

三、完善裂缝检测手段

混凝土裂缝的治理技术应从裂缝的检测与评估开始,此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其不仅能够帮助施工人员具体确定裂缝的性质和原因,还可以为制定后续的修补和加固策略提供依据,准确的裂缝评估是确保结构安全和采取有效修复措施的关键。具体地,首先,施工人员可采取视觉检查作为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裂缝的宽度、长度、方向和分布模式来初步评估裂缝的性质,裂缝宽度的测量可以使用裂缝卡尺,其是一种精确到0.1毫米的测量工具。其次,可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包括超声波检测、地震波反射技术、磁共振成像等,能够提供裂缝深度和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如超声波检测能通过分析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情况来评估裂缝的深度和严重程度。最后,可将数字成像和三维扫描技术应用于裂缝的检测工作,其可生成裂缝的高精度图像和三维模型,使裂缝评估更为精确和全面。除此之外,在裂缝评估的基础上,可制定相应的修补和加固策略,如对于微裂缝,应采取的措施是持续监测和定期检查,确保裂缝不会发展;对于需要处理的裂缝,应采取填充、密封、加固或其他修复技术,恢复结构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基于此,在实际应用中,多种检测技术的整合使用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裂缝信息,如视觉检查可与无损检测技术结合,以获得裂缝的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信息;现代技术如3D扫描可以与数字成像结合,为裂缝的详细分析提供支持。因此,裂缝的检测与评估是混凝土裂缝治理的首要步骤,其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方法和技术,可准确地评估裂缝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修补和加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不仅有助于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还是实现有效裂缝治理的关键[2]

四、活用裂缝加固技术

裂缝加固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可能影响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裂缝时,其选择应基于裂缝的特性、结构的重要性以及预期的使用寿命。其中,一种常见的加固方法是使用外部预应力技术,其涉及在结构外部安装预应力钢筋或钢索,通过施加张力来闭合裂缝并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其结构中的钢索可以施加高达数百千牛顿的张力,有效地压缩混凝土,从而减少裂缝的扩展并增强结构的整体性能,特别适用于大型结构或重要承载部分的加固。另一种加固技术是碳纤维加固,其利用碳纤维增强材料的高强度和轻质特性来增强混凝土结构稳定性,具体地,施工人员应将碳纤维布被粘贴在裂缝区域或整个结构表面,以提供额外的拉力支持和抗弯能力,其在加固裂缝和增强薄壁结构方面特别有效,且施工过程快速、干净,对现有结构的干扰和破坏最小[3]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不仅为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而且对提升其安全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随着技术进步,混凝土裂缝问题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同时,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混凝土裂缝机理研究、新材料开发和智能化施工技术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以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的裂缝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小猛.水利工程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裂缝的策略探讨[J].水上安全,2023(09):178-180.

[2]李海涛.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探讨[J].水上安全,2023(08):185-187.

[3]陈国林,周宜.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探讨[J].治淮,2023,(04):53-5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