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病原微生物检验越来越多地作为一种主要的检测手段[1]。通过精确的检测,可以对致病菌种类进行鉴定,进而查明病因。与病人的临床表现相联系,可以对病情做出更为精确的判断,从而制订合理的诊疗计划。因此,人们的健康状况与微生物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检测方法对病原微生物检测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通过比较线性结构和水平结构,可以确定致病菌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所表现的差别。这样的深度剖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情,达到改善病人病情的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微生物予以检测,不但有助于了解致病机理,而且对其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致病菌的遗传特性和基因表达的分析,可以更加精确的进行疾病的确诊。所以,在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采用分子手段不可忽视,可为患者快速查明病因[4]。因此,本文研究主要探析探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详见下述。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中心采集的64例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病人,全部入选病例均呈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高热、腹泻、皮肤病变以及尿路感染等症状时症状,选择随机数字法,将所选患者划分两组,各32例;对照组:18例男,14例女;年龄:20-65岁,均值(45.55±5.45)岁;病程:3-20d,均值(10.62±3.68)d;文化程度:13例小学学历,6例初中以上学历,8例高中学历,5例大专及以上学历;观察组:19例男,13例女;年龄:19-66岁,均值(46.16±5.29)岁;病程:3-18d,均值(10.45±3.22)d;文化程度:12例小学学历,8例初中以上学历,7例高中学历,5例大专及以上学历;于基础资料上全部入选病例差异性较小(P>0.05)。本研究经伦理会批准后开展,且符合赫尔宣言。纳入条件:均无血压、精神类和免疫类疾病者;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后在知情书上签字;患者具备良好配合度和依从性;本次全部微生物样本采集后在存储和运输上符合要求,全部样本均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且由实验室中专业检测者予以检测。若24小时未及时检验,则要将样本置于冰箱-4℃温度内保存,注意不可温度太高,否则微生物样本会变异,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排除条件:认知、交流和精神异常者;临床资料欠缺者;对本研究要求不配合且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RT-PCR)逆转录检验方法,细致操作流程为:①样本采集:在进行样本采集前,要保证应用器具和容器无菌、干净,防止引入外源DNA或RNA;参照细致检测要求将合适的血液、唾液或尿液等样本选择;对采集方法和时间调节,保证采集样本的纯度和质量。②逆转录反应:应用高质量的逆转录酶以及对应反应缓冲液,不可引入异物或导致污染;对反应温度和时间良好控制,保证彻底将RNA转录成为cDNA;加入适量的RNase抑制剂,避免RNA降解。③PCR扩增:在进行PCR反应体系时,要主要添加均匀和准确的试剂,防止导致误差;设定合适的探针和引物,保证检测目标基因的特异性扩增;对反应温度和时间严格把控,防止呈现非特异性扩增或假阳性结果。④凝胶电泳:将凝胶电泳仪器以及相应试剂准备好,保证其干净,并处于良好运作状态;把PCR产物和标准DNA片段共同加载,主要用来验证目标基因的纯度和大小;对凝胶电泳条件注意,比如电压和运行时间,保证得到清晰的PCR产物条带。
观察组实行胶体金检测方法,具体操作要点和相关注意事项:①采集样本:运用无菌技术对样本进行采集,有效防止污染;分析数据:细致观察并分析检测结果,防止误判;应用正负对照样本开展验证,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与临床信息结合,做出精准的判读和诊断。
1.3观察指标
对比病原微生物的阳性率检出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情况。运用疾控中心的一份调查表,评价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含满意(得分>80分)、基本满意(得分>60分)和不满意(得分<60分)三标准。(满意+基本满意)/总数*100%=总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5.0版本软件处理本研究中数据,病原微生物的阳性率检出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等定性数据用x2核实,并应用(%)表示,经过比较后,P<0.05则为统计学存在意义。
2结果
2.1对比病原微生物的阳性率检出情况
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达到93.75%,相比对照组的68.75%,数据差异明显(x2=6.564,P=0.010),见表1。
表1 对比病原微生物的阳性率检出情况(n,%)
2.2对比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满意度达到96.88%,比对照组的78.13%高,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x2=5.143,P=0.023)。详见表2:
表2:满意度情况比较(n,%)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的发展,使其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往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准确性不高,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则可以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快速、准确检测,其优点是[5]:①高灵敏:利用分子技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从而提高检测的敏感性。②高特异性:利用特定引物及探针的设计,实现对待测菌物的精确识别,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假阳性的发生。③快速:与常规分析方法比较,该技术具有快速、准确、快速等优点。④多样化:采用分子标记方法能够实现对不同病原菌的同步检出,从而扩大了对病原菌的检出范围。⑤可溯源:采用分子手段对检验结果进行实时跟踪,便于对检验结果进行跟踪。通过对该方法在疾病检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为疾病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本结果呈现,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选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更具应用优势。首先,于本研究上,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达到93.75%,相比对照组的68.75%,数据差异明显(x2=6.564,P=0.010);观察组满意度达到96.88%,比对照组的78.13%高,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x2=5.143,P=0.023)。由该结果分析其细致原因:目前,在中国的临床发展趋势上,微生物技术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分子生物学技术于病原微生物检验上的使用可很大程度地提高阳性检出率,同时使得检测效率和质量有效提升,从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有研究表示,病原微生物检验科对疾病的诱因明确,便于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准确判断病情进展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而不停完善与优化治疗计划,为临床疗效铺垫前提基础[6]。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灵敏的微抗原PCR法,该方法可以实现聚合酶链反应的有机结合,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在全流程中,可以精确地对抗体进行标记,这时需要使用已知的DNA分子,通过扩增贴附法,比较精确地判定PCR产物的特异性,从而确定出抗原[7]。国外有关研究表明,与常规ELISA方法比较,其灵敏度是常规ELISA的103倍,因此,在检测抗原时,抗原和抗体复合物的数量和PCR产物间均会出现正比变化,因此,在抗原半定量检测时,采用免疫PCR方法显得尤为重要[8]。生物传感技术的出现与分子生物学和传感技术的发展和交叉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并已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广泛地运用了生物传感技术。低工艺是病原微生物检验的重要特征。其本质是将生物仿生材料试体,蛋白质工程、重组抗体等相结合。这种方法是利用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来鉴别判定不同疾病特有的蛋白质指纹,在采集尿液、血液样本时,无需经过任何处理,可直接从血液中提取蛋白质,一般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如病人的蛋白组成出现显著改变,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蛋白组成来正确区分SARS与非SARS病毒的携带状况[9]。从以上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国内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一直在发展,多种技术的优点逐步显现,提高了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增加其阳性检出率,保证病人的身体健康。其实,PCR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它采用的是体外酶催化的 DNA片断,通过延长、退火和变性等步骤,达到了反复循环的目的,相对于常规的检测手段,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强,可谓精确地识别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只需1-2个小时,与常规的检测方法比较,其检测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10]。
综上而言,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选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更具应用优势,其可有效提高阳性率和病人满意度,凸显其应用价值,具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董雯.“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4,40(2):76-80.
[2]王淑娟,朱冉,蒋波,杨燕,宋明辉,张宁,范一灵,杨美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药品微生物鉴定溯源中的应用[J].中国药品标准,2023,24(6):579-584.
[3]万其武,包旭东,丁柯,等.微流控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23,39(10):107-114.
[4]敖日格乐,胡和珠拉,包智泉,胡伊力格其,拉喜那木吉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蒙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3,29(7):58-60.
[5]张天一,葛迪,马筱洁,伏建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胎儿出生缺陷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J].新疆医学,2023,53(10):1256-1259.
[6]姚文韬,文道林.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药研究,2023,2(17):133-135.
[7]关景元.医学检验专业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J].生物化工,2023,9(3):127-130.
[8]王燕娟,张彦军.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3,2(11):125-128.
[9]芮雪,张钰,蔡杰,许纪玲,傅强,何成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及蛋白质模型预测1例弱D型54[J].临床检验杂志,2023,41(3):186-190.
[10]迟冉,孙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污水处理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清洗世界,2022,38(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