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李晗 谢美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晗 谢美玉,. 探讨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研究,2025.1. DOI:10.12721/ccn.2025.157004.
摘要: 目的:分析和研究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病例是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疾控中心接入的阳性微生物待检样本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检测组和特殊检测组,各为90例;常规检测组予以常规平板培养法检测,特殊检测组用以微滤膜分离技术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微生物检出率、检测灵敏度、污染率和检测时间。结果:特殊检测组微生物检出率为95.56%,检测灵敏度为97.78%,污染率为2.22%;常规检测组微生物检出率为77.78%,检测灵敏度为87.78%,污染率为11.11%;特殊检测组微生物检出率、检测灵敏度比常规检测组更高,数据有差异(P<0.05);特殊检测组污染率比常规检测组偏低,数据有差异(P<0.05);特殊检测组检测时间为(5.31±0.89)h,常规检测组为(29.56±5.27)h,特殊检测组检测时间更短于常规检测组,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将微滤膜分离技术应用于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能够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提升检测灵敏度,减少培养微生物过程中出现的污染,同时检测的时间比较短,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微滤膜分离技术;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
DOI:10.12721/ccn.2025.157004
基金资助:

突发感染性疾病近些年时有发生,通常波及的人数较多,且有较严重的危害性,据相关研究提示,近些年来,微生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已经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所以,为了降低对损害,对该类事件的控制非常关键,需要迅速实施科学的应对措施,降低其带来的危害性。在应对感染性疾病时,需要快速、准确,才可确保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而该过程中可运用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更加及时、有效的对感染性疾病进行控制[1]。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近些年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感染性疾病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伴着科技的发展,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检验技术,传统检验方式虽然有比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但实验过程比较复杂,操作难度高,工作效率低。因而在检验仪器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中,促使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已经逐渐深入至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各种新技术已经在微生物实验室得到了大范围应用[2]。此次就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疾控中心接入的阳性微生物待检样本180例,探析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疾控中心接入的阳性微生物待检样本1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实施常规平板培养法检测的是常规检测组,血液待检样本41份,痰液待检样本35份,其他待检样本14份;予以微滤膜分离技术检测的为特殊检测组,血液待检样本39份,痰液待检样本39份,其他待检样本12份。见表1。两组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n,%)

1.png

1.2 方法

常规检测组予以常规平板培养法检测,先将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器皿准备完成,然后将待检样品加入琼脂培养基上,调节培养基的温度为370C,保证培养基放于此温度下超过24h,不超高48h;以上操作完成之后,取出培养使用显微镜查看培养基微生物情况,统计霉菌、酵母菌、细菌情况。特殊检测组用以微滤膜分离技术检测,选取合适的微滤膜,对样本内截留的霉菌、酵母菌、细菌予以预浓缩,然后将微滤膜用于培养基,快速培养预浓缩之后的霉菌、酵母菌、细菌,5h之后经显微镜查看微生物状况,统计酵母菌、霉菌和细菌的状况。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的阳性微生物待检样本检出时间比较,对比两种检测方法中微生物的检出率情况;记录两组的微生物检测灵敏度;同时分析微生物检测期间每一组的阳性微生物待检样本被污染的情况;统计两组微生物检测中实际的操作时间,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工作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利用软件SPSS25.0处理,计量、计数资料用x̄±s、(n,%)表示,差异性对应t、x2检验;依据:P<0.05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特殊检测组和常规检测组微生物检出率、检测灵敏度、污染率

对于微生物检出率、检测灵敏度、污染率而言,特殊检测组微生物检出率为95.56%,检测灵敏度为97.78%,污染率为2.22%;常规检测组微生物检出率为77.78%,检测灵敏度为87.78%,污染率为11.11%;特殊检测组检出率、检测灵敏度比常规检测组更高,数据有差异(P<0.05);特殊检测组污染率比常规检测组偏低,数据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特殊检测组和常规检测组微生物检出率、检测灵敏度、污染率对比(n,%)

2.png

2.2 明确特殊检测组和常规检测组检测时间

针对检测时间而言,特殊检测组检测时间为(5.31±0.89)h,常规检测组为(29.56±5.27)h,特殊检测组检测时间更短于常规检测组,数据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特殊检测组和常规检测组检测时间比较(x̄±s,h)

3.png

3讨论

目前随着医学的高度发展,新类型的抗菌药物被不断研发出来,但是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然较高。究其原因,是当代的感染性疾病在病原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关注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是目前临床工作者和临床微生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微生物检验在细菌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微生物检验展开研究[3]。微生物检验目的是,首先,微生物检验能够为临床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的依据,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患者的病情,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其次,临床微生物检验还能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用药信息;同时,临床微生物检验还有助于为医院的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微生物,帮助医生了解并掌握其耐药性等相关信息;最后,临床微生物检验还能够帮助实现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创新和改进,适应微生物的变异,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此外,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治疗方针是“预防为主”,可以有效降低发生食物中毒以及人畜患病的概率;同时,在提升产品质量以及避免出现大规模的经济损失方面,微生物检验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工作不断的增加,但是常规检验技术已经不能达到现今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的需求,所以,为了将微生物检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应该找到一种应用效果更高的微生物检验技术。

在微生物检测中,微滤膜分离技术是比较新型的技术,该技术的作用机制为,对物质间的静压转变为推动力,若该时间段的物质宽度大于滤膜孔径,然后于推动力进行作用,通过半透膜分离法便能够予以相应的截留,然后将气相、液相物质之内的微生物、固体、有关胶体物质进行清除,然后发挥出液相物质、净化气相、分离微生物的效果[5]。于微滤膜分离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其微滤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微滤膜厚度是100-150μm,是一种薄膜,薄膜中分布比较均匀且多的小孔,所有小孔均能够将粒径0.02-10μm物质完全过滤。目前根据此种材料的存在的差异,其微滤膜主要包括两种,即无机微滤膜,是通过沸石、玻璃、金属氧化物等形成;第二种属于有机微滤膜,以纤维素酯类、聚丙烯等组成。通过各种微生物检测信息观察,比起常规的平板分离技术,其微滤膜分离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阳性检出率,同时检测时间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样本于培养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的风险。微滤膜过滤技术特点为,微滤膜膜内孔径是比较均匀的贯穿孔,孔隙率占总体积的70%~80%,能将液体中大于额定孔径的微粒全部拦截,过滤速度快;微滤膜是均一连续的高分子多孔体,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无纤维和碎屑脱落,不会重新产生微粒影响滤出水的水质;微滤膜过滤中不会因压力升高导致大于孔径的微粒穿过微滤膜。即使压力波动也不会影响过滤效果;使用微滤膜处理废水与其他方法相比,不需要投加特殊的水处理药剂,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易于控制、维修,处理效率高。以上结果是,特殊检测组微生物检出率为95.56%,检测灵敏度为97.78%,污染率为2.22%;微生物检出率、检测灵敏度比常规检测组更高,污染率比常规检测组偏低,数据有差异(P<0.05);特殊检测组检测时间为(5.31±0.89)h,更短于常规检测组,数据有差异(P<0.05)[6]。通过观察结果能够发现,于微生物检测时,和常规的平板分离技术进行比较,其微滤膜分离技术阳性检出率、检测灵敏度比较高,而且于检测时间中,同样比平板分离技术更短,所以,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样本培养过程中出现污染的情况。近几年有多项研究证实,微滤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价值高,可以提升检出率,减少污染等。同时,微滤膜分离技术对样本的要求非常低,如果待检样本能够溶解,同时可以过滤便能够检测。

综上所述,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可以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促使检测灵敏度进一步提高,降低培养微生物过程中发生的污染,并且检测的时间比较短,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方在田. 平板分离技术与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的效果比较[J]. 名医,2022,(24):21-23.

[2]马永霞. 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 人人健康,2020,(04):255.

[3]黄秋艳,谢海珍.微滤膜分离技术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效果评价[J].宜春学院学报,2022,44(12):74-76+96.

[4]关绍山.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的临床疗效评价[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3(15):82-83.

[5]黄秋艳,谢海珍.微滤膜分离技术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效果评价[J].宜春学院学报,2022,44(12):74-76+96.

[6]关绍山.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的临床疗效评价[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3(15):82-8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