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的恶化,森林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给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威胁。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虫害,但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同时易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长期使用还可能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寻找一种环境友好、高效、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成为当务之急。生物防治技术由于其具有针对性强、不易产生抗性、对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二、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1生物防治技术的种类
生物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剂的应用、天敌引入和微生物制剂的利用等多种形式。其中,生物防治剂是指通过培养和利用一些具有杀虫杀菌功能的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苦楚菌等,制成杀虫杀菌剂进行防治。天敌引入是指通过引入天敌或天敌种群,利用其天敌-害虫的天敌关系来控制害虫种群的增长。微生物制剂是指利用一些具有杀菌、杀虫作用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如噬菌体、细菌和真菌等,制成的杀虫杀菌剂,用于防治森林病虫害。
2.2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
(1)环境友好性:生物防治技术以微生物、天敌等天然资源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其环境友好性得到充分体现。相较于化学农药,生物防治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首先,生物防治技术不会在环境中留下有害残留物质,从根本上减少了对土壤、水源以及空气质量的污染,有效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其次,生物防治技术的施用过程中,不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健康和生产力。此外,生物防治技术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较小,不会对生态系统中的天敌和益虫造成影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为实现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支撑。生物防治技术的环境友好性使其成为未来森林保护的主要方向之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2)防治效果显著:生物防治技术在控制森林病虫害方面表现出显著的防治效果,这主要归功于其利用微生物和天敌等自然资源的优势。首先,生物防治技术能够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微生物制剂或天敌引入方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害虫进行防治,实现精准施治,从而在防治效果上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其次,生物防治技术能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生物防治网络,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形成一种自然的防治机制,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增长和病原体的传播。与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相比,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生态风险,而且由于生物制剂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态安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防治成本,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种环保而高效的特点使得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1]。
(3)可持续性强:生物防治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这是因为它利用天然微生物和天敌等自然资源进行病虫害防治,不易导致害虫或病原体的抗药性产生,相比之下,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增加,从而降低防治效果。生物防治技术的持久效果源于其与生态系统的自然互动,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生物防治网络。微生物制剂和天敌等生物制剂在生物防治中发挥作用时,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目标病虫或病原体,而且能够在环境中逐渐建立起对抗性的生物平衡,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稳定性[2]。
通过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生物防治技术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化学农药可能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同时增加了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残留量。而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减少了这些问题,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三、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1)加强研究: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深入研究新型生物制剂和天敌引入技术,以提高其防治效果和适用范围。针对生物制剂,应重点探索具有高效、广谱防治作用的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优化其配方和应用方式,提高生物制剂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对天敌引入技术,应加强筛选和培育天敌,推动有效天敌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以实现对目标害虫的精准控制。加强这些研究将为生物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推动其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
(2)完善政策:完善政策是推动生物防治技术发展的关键一环。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首先,政策应当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物制剂和天敌引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其次,政策应建立生物防治技术的评估标准和审批程序,规范生物防治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政策还应鼓励建立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的激励机制,对采用生物防治技术的森林经营者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政策,增加其推广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最后,政府部门应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林业生产者的合作,共同制定生物防治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政策措施,促进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通过完善政策和法规,可以有效推动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
(3)提高技术水平:要推动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技术水平。首先,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生物防治技术人才队伍。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培训和实践,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技巧。其次,加强国际和国内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技术的跨界融合和创新。此外,要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开放共享的研发平台,推动生物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另外,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可以推动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创新,为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四、结论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高效、可持续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对于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应当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致力于提升其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效果和稳定性。通过持续的科研探索和实践应用,不断完善生物防治技术,以更好地应对森林病虫害带来的挑战,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许成良.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花木盆景,2024(01):100-102.
[2] 李晓艳.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09):49-51.
[3] 胡红.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3(10):82-84.
[4] 作者简介:王彩华,女,汉族,山东日照,1979.12,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林果技术 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