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控医防协同整体应对措施分析
杨继芳 李名霞(通讯作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继芳 李名霞(通讯作者),. 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控医防协同整体应对措施分析[J]. 医学研究前沿,2023.10. DOI:10.12721/ccn.2023.157091.
摘要:
新发传染病危害巨大,蔓延迅速,波及范围广泛,对世界公共健康构成严峻挑战,例如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耐药结核感染等,这类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不但对人民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且还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搜集和分析近年来新发传染病相关文献,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新发传染病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总结,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结合疫情相关政策法规、医防协同机制以及实践工作梳理应对措施,为传染病医院加强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控综合反应能力提供更有效和科学的思路。
关键词: 新发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
DOI:10.12721/ccn.2023.157091
基金资助: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传染病的种类呈现多样性,其中一些新发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行面广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甚至超出了目前的医学研究范围,且大多数新发传染病也缺乏特效治疗方式,给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近年来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也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其中世界卫组织将新冠肺炎列为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且当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医防协同作为应对突发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是指通过公共卫生组织和医疗组织之间的有效联系,实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和康复的相互协作和持续的健康服务,该机制对我国重大疾病防控战略的实施、卫生健康事业的协调发展以及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基于此,本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根据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实际问题总结和分析医防协同整体措施。

1 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控存在的问题

1.1新发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水平不足

当前对传染性疾病的处理缺乏一套系统完整的且先进的疾病监控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往往依靠自己的临床经验来进行判断,进而影响了预警的科学性与精确性。而新发传染疾病疫情重点则是做好预警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1.2新发传染病疫情初期各类应急物资的短缺

在防控早期,医疗部门防控资源的短缺,防疫物资总量与质量以及储备结构还不能适应前线的需要,相关检测设备种类存在不全面的缺点,其病毒检测相关操作人员也较少,技术尚不完善,缺乏应用于新发传染疾病的有效检测方法,因此检验项目大多都无法进行。除此以外,转移设备、运输设备数量不足,给临床防控带来不便,以至于防控工作开展无法得到有效运转。

1.3临床医师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不足,对其识别与防治缺乏认识:

临床医师对“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意识不到位,缺乏早期诊断的能力,以及非感染科医护人员对传染性疾病的专业认识比较薄弱,容易漏诊和误诊,导致新发传染病暴发流行扩散。

1.4风险评估能力有待提高,联防联控措施相对滞后

由近几年新发传染病疫情应对经验来看,要想有效地控制传染病,不仅仅依靠医疗机构,还需要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共同协作,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发挥出多部门联防联控的作用,是遏制疫情传播的关键。除此以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主要承担疾病防控的相关机构和部门职责不分,工作效率较低,定点医疗机构所对应的工作内容划分不明确,导致预防控制工作进程很难推进,且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准防控。

1.5医疗卫生机构防治职责不明确

定点医疗机构应根据当地疫情情况建立完善的诊断治疗、筛查、报告等流程,以确保疫情的防控和治疗工作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在新发传染病爆发的早期,医疗机构的早期预警和监控功能不强,没有实现公共卫生部门防治信息的共享,各区域医疗机构和传染病医院的医疗责任划分不清,医院发热门诊、留观室的设置和功能还不够完善,检测设备陈旧且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对应的急诊治疗,导致传染疾病蔓延。

1.6医防协同信息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尚未达到要求。从新冠肺炎爆发初期发现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技术的支持,无法对大量信息进行迅速处理,以至工作效率低且质量差,自然影响了排查工作、重点人群以及货品隔离管理、重点环境监测、消毒以及疫苗接种等环节的顺利开展。政府、公共卫生健康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信息差,同时已投入使用的疾病监控与信息预警网,在构建与运作中存在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2 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控应对措施

2.1建立健全新发传染病防控制度,完善防控体系及应急预案

在突发传染病事件中,管理系统的快速响应与应对措施,不仅影响着患者的安全,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同时也反映了医院的管理效率。因此一旦发现疫情,医疗和防疫机构应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机制,包括疫情监测、样品采集、信息报告、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不断完善传染病医院管理制度和应急体系,制订防控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及突发卫生事件处理方案以及运行机制,为有计划、有组织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有力的实行依据。同时在卫生健康机构的协同下做好各项计划、应急预案的现场演习与训练[3-4]

2.2公共卫生组织以及医疗机构明确职责、共同协作配合

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离不开公共卫生组织、医疗机构的共同协作[5]。公共卫生机构广泛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层层筛查,及时转诊,做好疫情调查上报、监测工作,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指定相关工作人员到各医疗机构对新发传染病工作进行驻点指导、考核,不仅可以严格把守防治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技术支援的作用,同时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疫情报告并采取相关措施,完成诊断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并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组织转运和医疗救治,对危险人群进行流调、转运,隔离等工作,负责相关人群的应急接种和用药,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各种手段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医疗机构则承担着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任务,同时还负责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对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对疾病流行趋势的研究和监测等并在疾病发生后进行诊断、治疗、随访等相关工作,制定和完善疫情防控相关规章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预检分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6]。除此以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变化情况,医院接收疑似患者后,应第一时间对该患者进行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向及时告知当地的卫生健康部门和疾控中心,在核酸检测中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卫生健康部门报告。首诊单位应于出具检验报告2个小时以内通过中国疾控信息系统对初诊患者实行网上直报,从而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最后,医疗机构还需要做好院感控制,强化环境卫生管理,控制和避免病毒传播[7-8]。当前,新发传染病种类多样、发展迅速,为做好防控这场持久战,可设置医防协同门诊如结核潜伏感染门诊,通过疾控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人员共同协作、各司其职,准确地制定防治措施,共同应对各种新发感染病,实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2.3优化资源配置、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传染病防治能力

医疗机构做好人力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协调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加强信息建设,并将其与疾控部门进行共享,从而达到对各种疾病的预警和监控。除此以外,还需要加强公共健康领域的学科梯队建设,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增强对公共卫生的支持能力。医疗机构人员的认知也影响着疫情防控的进行,徐龙华[9]等对三级医院护士的新发传染病应对能力以及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相关医疗机构人员需要在疾病谱、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学习,将该方面知识技能作为考核标准。因此,临床医护人员要不断地掌握对各类传染病的基础知识,而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仅是在以往的医学教育中所学到的,还需要在医疗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强化和吸收更新。公共卫生机构及医疗单位应定期开展有关传染病知识的培训,以保证医护人员能够迅速地发现并诊断出新旧传染病。

参考文献

[1] 马文雯,李超凡,刘聪慧,等. 我国医防协同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基于政策工具、协同层次和协同机制的三维框架[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2,15(7):24-29.

[2]  王谦.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性医疗机构合作对控制结核病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22(S01):293-294.

[3] 张茂峰. 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的运作与管理[J]. 特别健康,2021(33):157.

[4] 朱智威,梁守沛,赖耀文,等. 河南省某三甲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培训效果及满意度的现况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2):1496-1499.

[5] 何青青,张玉萍,翁超,等. 精准实施防控措施应对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20,41(5):339-344.

[6] 杨宓,刘新,张静,等.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风险点与应对策略[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3):417-421.

[7] 贾平骜,黄牧,邱伟,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点终末消毒措施及效果评价[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20,37(4):275-276,279. 学杂志, 2020, 37(4):3.

[8] 刘义兰,黄恺,熊莉娟,等. 综合医院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护理管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7):1006-1010.

[9] 徐龙华,褚志平,张力,等. 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护士新发传染病应对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2):170-17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