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基于主要省份的对比研究
何丹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何丹 ,. 陕西省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基于主要省份的对比研究[J]. 中国经济,2025.2. DOI:10.12721/ccn.2025.157436.
摘要: 本文基于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定义,从资源与能力两方面构建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对陕西省等7个省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为陕西省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陕西省;熵权法;对比研究
DOI:10.12721/ccn.2025.157436
基金资助: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省不断落实《“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陕西省作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点与支撑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部分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分析陕西省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是有效激活其数字经济发展潜力,进而缓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手段。

基于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理论,构建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对陕西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状况展开综合评价,探索制约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本文的政策建议。

一、 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

(一)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提出[1],此后,该理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Geert Duysters和John Hagedoom[2] 指出, 核心竞争力应包含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整个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李仁安[3]等(2005)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出发,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一组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张坚[4]等(2010)指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国某一产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所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对该产业的发展具有核心和支配地位的、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其他国家难以模仿的优势竞争能力。孙昌玲[5]等(2021)认为核心竞争力应该包括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且这两方面应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本文将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理解为: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能为经济主体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

(二)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G20峰会将数字经济定义为 “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6]”,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数字技术创新要素是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信息通信技术有效使用的产物,能够直观反映经济主体资源协调、成果转化的综合能力,当前相关学者对数字经济的研究也多聚焦于这几方面[7-11]

二、 研究设计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数据要素是高价值数据的代名词[12]。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数据要素能促进传统基础性生产要素之间的内部重组和创新;作为重要战略性资源,数据要素有利于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在于加快数据要素的流通、构建数据标准体系、推进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建设等方面[13],参考张微微等[14]的研究,以大数据交易所数量来衡量各省数据要素禀赋水平。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传统数字基础设施代表数字经济起步阶段的数字基建普及情况,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与时俱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本文以每平方公里互联网接入端口数、每平方公里长途光缆线路长度、电话普及率来衡量传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每百家企业拥有网站数、每百人拥有域名数、每百人拥有IPv4地址数来表现新型基础设施普及现状。

第三,数字技术创新由数字技术创新者、数字技术创新公民、数字政府、数字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数字技术创新平台与数字技术创新文化等要素构成[15]。人才是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者,以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来衡量。技术支持反映了数字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现状与未来提升潜力,以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申请授权数来反映。资金支持是数字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物质前提,通过研发投入强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固定投资额来直观反映。政府支持有助于破除数据壁垒,加速资源聚集,参考沈俊鑫[16]等的思想,在北大法宝网站检索各省2017-2022年发布数字经济法规数,通过效用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地方性法规0.4,地方规范文件0.3,地方司法文件0.2,地方工作文件0.1),效用值越接近1,表明该政策的法律效力越高。

第四,数字产业化包括数字产业规模以及新兴数字产业两方面,数字产业规模表示经济主体协调各类资源所带来的产出积累,以软件业务收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来衡量。新兴数字产业表示数字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通过新增大数据企业数、新增云计算企业数、新增数字科技企业数以及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来衡量 。

第五,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数字化三个方面,以第一产业增加值、淘宝村数量、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来衡量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以第二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衡量工业数字化水平;以第三产业增加值、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企业占总企业数比重、网上零售额来衡量服务业数字化水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样本选择

本文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浙江、河南、湖南、四川以及贵州作为主要对比省份,这些省份的数字经济在系统或要素等维度与陕西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这些省份进行比较具有代表性。

2、数据来源

选择2017-2022年的指标数据,相关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年鉴等现有统计资料以及官方数据库(EPS、北大法宝网)等。

(三)陕西省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1、评价方法

为了客观分析陕西数字经济竞争力情况,本文采用了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对指标数据进行赋权处理,并对得分结果进行分析。

2、陕西省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1)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比较

7个省份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得分在2017-2022年间呈增长趋势,陕西省在2017-2022年间数字经济竞争力得分由80.005上升至220.33,攀升近3倍,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陕西省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为134.527,领先于贵州,远低于浙江、北京、四川以及河南,与湖南差距缩小,在7个测评省份中排名第6,处于下游水平,全面提升其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表1 

1741743302393.png

(2)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分析

陕西省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资源层竞争力较弱。2022年陕西省数据要素得分仅为5.956,且后期无明显增长趋势。2022年陕西省数字基础设施得分为3.648,相较于2021年排名提升明显,领先于湖南、四川以及贵州,与河南得分接近,但与北京、浙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提升空间较大。2022年陕西数字技术创新要素得分为5.297,排名第6,且在2017-2022年间呈下降趋势,说明陕西省数字经济创新动力尚未完全激活。

陕西省在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能力层具备一定竞争优势。2022年陕西省数字产业化得分为20.078,排名第3,仅落后于四川、浙江,处于所选省份中上游,且后期数字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优势明显。产业数字化竞争优势较弱,排名第6,且 2017-2022年间在该指标上未取得明显进步,未来需重点关注。

(3)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分析

陕西数据要素价值化程度较弱,长期处于下游水平;2022年传统数字基础设施得分为5.956,领先于湖南、四川与贵州,较上一年有所提升。2022年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得分较上一年下降两个名次,处于下游水平,但比分差距缩小。陕西人才支持方面优势显著,排名一直保持第2;相比之下,资金、政策支持两方面成为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较强劣势点。

陕西省数字产业化规模得分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其数字产业规模增速放缓。在数字产业化种类方面,陕西省具备明显竞争优势。在产业数字化方面,陕西省工业数字化表现要略优于农业、服务业数字化水平,这从侧面反映出陕西省作为工业大省的发展特征;但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陕西省产业数字化水平持续落后,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提升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

三、 对策建议

1、全面推进数据处理中心建设,畅通数据交易渠道。鼓励引入先进的数据存储技术、高性能计算设备以及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加强数据算法的研究与创新,扩展基础算法的应用场景、优化算法模型的精度和效率。制定数据交易规范和标准,降低数据集成和交换的障碍;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数据在流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和隐私保护。

2、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战略布局。推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做好内部数字基础设施投资规划,明确未来网络资源整体部署。全面加快传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网络普及率及网络资源共享。重点关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自给自足与自主创新,推进算法优化升级、核心技术以及关键软件等的研究突破等。 

3、加强数字核心技术攻关,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力量,加快高校教育与数字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有效对接;健全数字化人才职能认定与荣誉激励机制,打造西部人才中心聚集地。坚持数字技术自主创新战略引领,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发挥政府领导作用,一方面从税收优惠与财专项政补贴等方面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宏观引导,制定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挖掘陕西省内部各地区资源优势,推进资源优势互补。

4、扶持新兴数字产业发展,促进数字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不断拓展数字产业规模,鼓励引进和培育大型数字企业,带动数字产业规模壮大;为中小微数字产业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支持,促进相关数字创新成果有效转化。鼓励数字产业多元化发展,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数字产业结构,确定重点发展的数字产业种类,集中资源培育和壮大这些重点产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5、全面提高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稳步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种植、养殖等环节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发展智慧农业,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种植养殖指导,优化农业资源利用。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推动工业生产数字化升级。加快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挖掘潜在市场需求;鼓励电子商务发展,支持传统服务业向电子商务转型;加强服务业数据安全保护意识和技术防范措施,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2] Timothy Edmonds:Reg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Rol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RESERCHPAPER00/73, July2000.

[3] 李仁安、徐丰.区域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02):96-98.

[4] 张坚、孙荀.关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08):109-110.

[5] 孙昌玲、王化成、王芃芃.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供应链融资的影响:资金支持还是占用?[J].中国软科学,2021(06):120-134.

[6] G20峰会官网.二十国数字经济发展合作倡议[BE/OL].http://www.g20chn.org/hywj/dncgwj/201609/t20160920_3474.html.2016-9-20.

[7] 温珺、阎志军、程愚.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J].经济问题探索,2019(11):112-124.

[8] 杨慧梅、江璐.数字经济、空间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J].统计研究,2021,38(04):3-15.

[9]汤渌洋、鲁邦克、邢茂源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变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23,42(05):869-882.

[10] 周锦.文化产业数字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J].现代经济探讨,2024(02):119-132.

[11] 魏丽莉、侯宇琦.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

[12] 唐建国.新数据观下的数据权属制度实践与思考[J].法学杂志,2022,43(05):49-63.

[13] 岳倩蓉.数据资产的相关会计问题研究[J].商业观察,2023,9(26):62-64+68.

[14] 张微微,王曼青,王媛等.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创新效率的中介检验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3(01):195-205.

[15] 李强,程占红,田祥宇.城市数字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策略互动行为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4,(01):21-30.

[16] 沈俊鑫,苏雅,李俊宏.基于组态视角的数字经济发展省域异质性分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OL].昆明理工大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