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家在人才培养以及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需要为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建设服务,专业与产业相互对接,各院校需要在布局上进行调整,在专业上进行合理设置,以产业动态为导向进行调整,人才培养需要注重能力上的提升,而对经济发展需求的满足将会是教育领域的新挑战。专业群建设实际上是专业与地方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应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调整专业群的结构框架。
1 各地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
各地院校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产业输出人才,这需要与地区经济结合起来,培养出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由于市场经济完善,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专业时期,这是对以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而产业调整后往往就会在人才需求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各个岗位需要极高的技术含量,这就对就业者提出要求,信息产业代表着高技术水平,需要对新技术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这就需要院校在人培养上进行强化,院校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才能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各方面人才,引导信息产业向上发展。因此可以说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 现阶段电子信息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行业参与
实际上行业内的企业虽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1],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参与的热情,因此虽然院校明确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策略,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是非常有难度的,具体的导向机制还是有待完善,由于院校自身并不处于产业中,对地区经济也缺乏长远性的分析和考虑,而且各院校也存在竞争,在教育方面都是各自为政,缺乏行业积极参与,专业设置难免会与实际需求产生偏差。此外就是政府在其中并没有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在地区经济方面并未对院校作出指导,甚至很多院校在开设新专业的时候会受到各方面限制。
2.2 专业与产业不对接
近几年由于各地产业升级,在专业人才需求上变化非常大[2]。但是很多院校并没有对一些落后的专业进行调整与改进,而新专业往往是以实际效益为参考进行设置,往往是一些招生比较容易的专业,并未考虑产业实际需求,这就导致专业与产业需求产生了偏差。因此在各地信息产业中,一些企业需要人才只有一个院校设立,而一些热门专业则是人员输出过多,这就导致专业结构无法满足产业实际发展。
2.3 专业内容同构化
院校开设专业往往是根据行业人才需求的热门度以及自身在师资方面的条件决定,一些投入少但是大众关注的热门专业,院校的兴趣会非常高。这就导致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重复。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这类专业很多院校都会开设,在招生上非常集中,在专业内容上几乎差别不大,实际与产业需求并不相符。
2.4 专业前瞻性不足
院校在专业群建设方面的策略,需要与地区经济形势结合起来[3]。但也要考虑到特色经济的发展,一些有创新性的专业对地区经济是可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为每当社会上出现新的产业,就意味着新的人才需求,若是没有人才支持,产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这就需要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一定的远见性,及时对产业输出需要的人才,这方面还有待提升。
3 关于专业群建设的思考
3.1 专业调整的思路
专业调整无非是设立或者取消两种形式[4]。因为信息产业现阶段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技术和岗位不断更新,而专业设立是需要审核的,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专业设立与产业需求并不同步。对于专业群来说,目前是分为不同观念的,一类观念是将专业群定义为专业集合,在建设中各专业需要在教育资源上共享,而另一类观念则是认为专业群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每个专业代表着一类就业方向,建设专业群,实际上就是不断扩展学生就业的方向。这两种观念各有利弊,都是进行专业调整的参考思路。
3.2 对岗位群的定位
将众多专业集中到一起,除了资源可以共享外,还代表着与专业群对应存在的是岗位群,也就是各专业的就业方向。因此在专业群建设中,需要准确对岗位群进行定位,这才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信息产业的概念是模糊的,每个地区由于市场环境不同,产业特点也不太,很多地区盛行制造业,也有一些地区服务业比较发达。因此虽然都是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需求,各地院校的培养方面还是要有所区别的,在岗位群定位上还需要加强思考,结合当地的岗位需求,这样在专业群设置上会更有针对性。
3.3 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主要是由平台课程和技术课程组成,平台课程是依据岗位群的一些通用特点进行建设,而专业技术则是需要根据每个岗位的特点进行设计。因此在课堂体系上需要兼顾普遍性和针对性,同时信息技术正处于高速革新中,在课程建设上需要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形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用于互联网+推行,信息产业正在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信息产业的概念已经不再明确,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还需要考虑到专业间的协调合作,需要做好设立新专业的准备。
3.4 认知教育的完善
院校是以专业招生,但是考生往往对专业没有明确的认知,这就导致市场会出现专业人数失衡的现象,因此在新生入学期间,需要重视认知教育,让学生对专业有足够的了解,专业群之间可以由学生自由转换,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考虑到市场需求,这样可以避免对专业的错误判断。
4 实现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政府积极引导
政府需要起到调节剂的作用,按照当地经济发展以及产业专业的需求,对一些优先发展的产业,在专业群设置上进行规划,对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实现专业群建设与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政府需要在资金和政策上提供支持,引导院校结合自身师资力量,按照专业的特点,与新兴产业实现对接,同时筛选一些重点发展的专业进行建设。
4.2 强化四方联动
四方联动也就是政校行企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政府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对院校、行业以及企业进行动员,共同参与到专业群建设中,这样才能了解相互之间的需求,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机构的相互协调,从而对地方经济起到推动作用,在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利用行业资源优势对人才需求的了解,确定具体的专业设置方案。
4.3 强化对地区人才需求的预测
专业群建设需要与产业需求相协调,这样才能推动地区经济。产业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往往是随着技术上的突破以及社会需求,不断进行调整,这就意味着专业群要想满足社会需求,也要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院校需要强化对市场的调研,具备市场意识,及时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尤其是当地的一些重点发展产业,需要做到提前进行布局,一些人才需求量明显不高,生源也明显下降的专业可以考虑取消。
4.4 打造专业群特色品牌
院校也需要建设自己的品牌,在地区经济建设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强化专业建设,设立一批重点发展的特色专业,这样就可以以龙头专业为标杆带动专业群整体发展,发挥出专业集群的特点,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因此在校企合作上还是需要进行强化,充分利用地区产业的优势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院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内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专业群方面参与建设和任教。
5 结语
总之,信息产业不断更新和升级,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却是十分强力的,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信息产业近年来逐渐成为社会上的支柱产业,这就导致社会上对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非常大,专业群是各院校专门为人才培养建设的重要途径,而在专业群建设方面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实现专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区域经济的优势体现出来,推动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吴雷,张立俊,陈相芬,等.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3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北方经贸,2017(4):135-137,153.
[2]李光茂.适应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要求的高职专业群发展对策研究[J].赤子,2017(4):102.
[3]李赛娟.职业院校专业群构建探析—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93-95.
[4]鲍敏,孙璇,鲍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高职院校为视角[J].北方经贸,2016(1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