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1 提升体能,塑造强健体魄
众多学生于课堂之中,鲜有充分锻炼之机会。面对体育课程,部分学生往往态度敷衍,于课堂之上询问不合需求之事,私下交谈频繁。此外,课程时长有限,致使学生难以通过体育课程达到每日训练量之标准。长此以往,将致学生精力不足,抵抗力下降,身体脆弱,易染疾病。故于校园之中,学生应利用体育课程加强体能训练,提升运动量,以强化体质。此举不仅能增强免疫,强化肌腱,更能塑造强健之躯。体育锻炼为学生身体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唯有身体健康,方能更好地投入文化知识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实现更大成功。因此,良好身体条件是各项素质发展之先决条件。
1.2 坚守信仰,培养崇高精神品质
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提升体魄素质,更能增强信心,锤炼意志品质。体育训练非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唯有持续参与体育运动,开展训练,方能使身体更强壮,对身心皆有裨益。长期坚持一项运动,需有坚定信念与恒心,不轻言放弃,方显运动成效。有学生决心参与体育活动,然仅坚持一二日,便觉辛苦而放弃。此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持续参与体育活动者,不仅能增强体质,更能磨练意志与信心,增强执着与决心。
2 新课改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
2.1 积极贯彻与落实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实施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确保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我们的小学体育健康教学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生理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富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体育教育项目。在体育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教授学生正确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并鼓励他们自主完成练习。教师在体育课和项目训练中应避免过度干预,以防止意外发生。为了降低运动风险,教师需要不断评估和优化运动风险的可能性。结合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身体机能,教师应灵活调整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前进行预防和风险预测,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同时,在确保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教师应科学地将体育游戏教学法融入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运动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准确、安全地进行运动。
2.2 注重跨学科融合,提高学生学科整合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将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且至关重要的教学策略。通过与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紧密结合,我们可以创设出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对身体运动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有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例如,在生物学课堂上,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在心理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分析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内在联系,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科整合能力。为确保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实施,教育者需明确融合教学的目标,即确定体育与健康教学应与哪些学科进行融合,并期望学生通过这种融合教学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以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能够全面理解身体运动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学科内容进行融合。在生物学方面,我们可以关注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运动对人体血液循环、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影响;在心理学方面,我们可以探讨运动对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确保所选学科内容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题紧密相连,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我们还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如何将选定的学科内容融入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这包括确定跨学科教学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及如何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点,确保学科融合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3 开展小组合作和竞争,增强课堂趣味性和学生意志力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鉴于学生能力尚待提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克服挑战。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还能在训练过程中锤炼学生的意志力。特别是在一些较具挑战性的体育训练中,学生需要逐步发展自身能力。为此,教师应策划多样化的活动,确保学生真正参与体育活动,并通过游戏等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升素养。以跑步为例,跑是基本活动能力之一,也是多种运动的基础。在跑步训练中,学生主要锻炼快速跑、耐力跑、接力跑和障碍跑等技能。这为教师运用游戏教学法提供了良好契机。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合作相互纠正动作,采用正确的跑步姿势,从而提高速度、力量和灵敏度,并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活动,如接力跑比赛,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促进心肺功能的发展。为确保学生保持积极态度,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并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乐趣,与同伴合作时展现出坚持不懈的品质,并逐渐培养勇敢顽强的精神。在耐力跑训练中,教师也可鼓励其他小组成员为参赛者加油鼓劲,积极配合,共同提升能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始终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为此,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而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我,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训练习惯,点燃学生的训练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体育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陈瑞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探讨[J].新教师,2023,(01):77-78.
[2]谢婷婷.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探讨[J].好家长,2022,(13):93-94.
[3]张瑞荣.新课改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2,(08):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