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而出现的冠脉血流减少甚至中断,导致部分心肌发生持续急性缺血,本病症可能会导致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造成不可逆损害[1]。因此为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一旦确诊后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避免病情恶化。但从急诊工作现状来看,基层医院受到医疗条件等因素影响,存在抢救效率低、科室沟通效果差的问题,可能会导致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错失抢救时间而失去生命。为避免上述问题发生,应积极构建绿色通道护理路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分析
“绿色通道”在字面意义上可被理解为方便且快捷的通道,但在医院上,“绿色通道”被赋予了其他含义,即在拯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做到“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2]。与普通的门诊渠道相比,绿色急诊通道可在更短时间内完成疾病检查、诊断与介入治疗等,达到提升生存率的目标。
根据当前统计结果可知,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患者的病死率约为30.0%,但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则可将其病死率控制在8%左右;若能在患者发病后的90分钟内实施介入治疗,则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可下降至5%以下[3]。由此可见,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中的效果显著。根据部分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心血管等临床急症患者护理干预中,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可将患者病死率控制在5.0%~10.0%左右,患者急诊各个阶段的耗时显著减少,随访结果也显示患者预后显著改善,进一步说明该模式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干预要求[4]。
2.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绿色通道护理路径要点
2.1院前干预
在接到患者或者家属拨打的120电话后,总调度中心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了解既往病史、临床症状、用药史等,并叮嘱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接到电话后的3分钟内救护车出诊,随车护理人员通过电话了解病情,并简单介绍现场处置要点,如保持绝对卧床(或者卧地)休息,严禁随意移动;家属可在现场通过带领患者深呼吸等方法平复情绪,避免因为情绪问题加重急性心肌梗死症状[5]。抵达现场后,护理人员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并监测生命体征,并安排医护人员与家属将患者转运至急诊科。
2.2做好与科室联系
在急救车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电话与急诊科联系,说明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发展情况,叮嘱心电、彩超等科室做好急救准备,急诊科也应准备好急救器材、药物、设备,确保患者在进入医院的第一时间可获得全面检查与治疗。
抵达医院后,将患者畅通无阻送至对应科室接受检查与治疗。严格执行首诊责任制,要求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医院前准备到位,并配合患者做血样标本检查血常规、心肌酶、凝血酶、心肌标志物等临床指标,并配合心电监护结果协助医师确诊患者病情[6]。例如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则考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马上邀请心内科病房专科医师急会诊,心内科病房必须安排会诊医师10分钟内到达会诊地点并报告本科二值医师。
2.3遵医嘱用药
在患者进入医院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既往用药情况,若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mg后症状无明显变化,可在用药后再含一片。同时护理人员遵医嘱为患者制定急诊用药方案,如口服300mg波立维片、口服60mg立普妥、300mg的阿司匹林等;若口服用药期间患者的病情恶化应尽早实施就地抢救[7]。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未来发展
3.1确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目标
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中,实施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干预的目标是降低疾病对患者心血管器官功能损伤,解决组织缺血问题,最终改善预后。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尽可能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在护理人员心中树立时间观念,所以为保障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目标时间,应不断深化护理人员时间观念,尽量减少患者在转运、检查、护理与治疗各阶段的时间浪费,避免病情恶化。
3.2构建规范化的护理路径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干预中,应建立起以时间为横轴,以患者全套急诊护理结构为纵轴的时间计划表,保证各项临床计划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各医护单元的有效连接[8]。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在绿色通道护理干预阶段,尤其是要避免患者在挂号、等待医嘱、缴费等方面耗费大量时间,使抢救和检查及术前准备所用时间减少至最少。现阶段环境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除了要进一步优化急诊干预路径之外,相关学者已经开始尝试运用新技术优化绿色通道急诊路径,例如采用微信技术平台提供的视频远程通话功能,急诊护理人员可通过视频与患者家属、医院急诊科工作人员展开交流,规范患者急诊路径,减少患者急诊干预中的不合理行为。
3.3重视护理人员培训
在绿色通道护理路径中需要不断规范护理人员的急诊干预行为,除发挥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外,还需要充分整合急诊室、心脏科导管室、监护室、普通病房等资源,并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综合技能[9]。例如护理人员应具有正确鉴别患者病情的能力,如急性心肌梗死与其他胸痛病之间的区别、如何做好发病期患者情绪安抚等,使护理人员具有高超的工作能力,消除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所以应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技能,强化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
结束语: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中,通过构建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成为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应认识到落实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必要性,将其作为促进患者康复、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燕,徐佳韵,张华.分诊护士启动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9(17):68-71.
[2]陈秋燕,卓梅娟,林玲.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2,36(10):147-149.
[3]李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无缝隙衔接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2,39(12):119-121.
[4]陈雅秀,洪秀丽.优化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2,44(02):177-181.
[5]刘利利,孔静.区块化管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救绿色通道的效果分析[J].临床研究,2022,30(11):147-149.
[6]许亚妹,陈淑琴.院前急救联合院内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29(09):54-56.
[7]黄萍娣.绿色通道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及护理效果[J].名医,2022(14):24-26.
[8]王沛沛,杨建萍,苗开贵.基于微信平台与绿色通道平台一体化胸痛中心的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09):39-42.
[9]陈锦秀,陈云凤.全程绿色通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08):121-123.
简介:姓名:苏颖 性别女 出生年月: 1983.09.19 民族:汉族 籍贯: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梁海村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