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更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重要体现。搭建诸多任务型、项目型的教学活动,更是可以促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自我建构,改善传统背景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利局面,使得教育教学与工作岗位达成衔接,帮助学生自发地形成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联系具体的问题解决或项目,展开成果的创造,助力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概述优化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教学的价值
新的时代背景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教学成为高职院校空调工程或供热通风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课程。其中涵盖了相关联的流体力学理论、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客观工作原理,以及运行和后期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实际性教学模式的选择方面,也更加相似于普通本科类的院校,突出知识之间的顺序推进以及实时的衔接,这就会造成教学思路的固化以及实践过程的局限性。所以,在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背景之下,优化课程教学的模式,强调课程本身与职业运用的组合运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全面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主要地位与角色,让他们经历丰富的实践流程、工作过程来形成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更是一个方向。因此,致力于实现教育教学与工作岗位衔接,打造工程型以及开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完整的教学流程,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方案设计
1.遵循科学合理地教学原则
联系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来分析,他们的工作流程往往会涉及知识的应用。比如,想要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管路系统,或是分析在工程推进时的流体现象,就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专业性的实践技能等。作为教师,应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指导优先性原则,逐渐迈入建构优先性原则,达成“指导与建构”之间的相互融通,以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为方向,搭建更多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或操练的过程之中,自发性地形成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获取信息,发现以及解决问题,更新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且建立不同程度的应急处理能力,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优化实训的形式,加大应用的力度
产教融合的视域下,强调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融合,引导学生在更具有真性的虚拟工作岗位环境中,实现学以致用,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广大教师则需要明确实训形式的优化,于学生整体性成长之益,进而联系更加具象化的项目任务法,为学生创设出更多的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知识内化情境,辅助他们联系具体的问题解决或项目,完成了巧妙地知识与技能组合,致力于成果的创造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效果。
比如,联系学生从事的职业方向来分析。其中主要涉及的就是中央空调的系统设计,以及具体的施工安装和后期的维护等。因此,在流体力学课程的实施推进中,所采用的方法为构建课程的主线项目,并且延伸出相应的支撑子项目,帮助学生将工作领域的技能以及实践学习领域的方法相对接,进而达成协调和统一的有机整体。所涉及子项目可以设定为:其一,体验型。包括不同流体之间的性质对比,以及流体之间的计压强测试和规律分布;其二,创意设计以及操作类型。比如不同流态下阻力实践测试。
3.打造完整的组织教学机制
客观地来分析,全面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完善整体的教学机制,同样也可以促使课程得到有效的推进。考虑到学生的客观学习情况,联系任务本身,自主性地搜集信息,提出相应的思路,设定细化的实施步骤,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寻求契合的解决方法等,都是其中的重点方面。因此,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之中,教师需要设定有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维度的突破口。
首先要强调的就是,课程的背景介绍以及应用范畴的渗透。引导学生联系工作实践,解读一些相对常见的流体类型以及现象,启发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学习今后从事工程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分阶段,展开任务引导与布置,根据相应的课程任务特点来组织实践,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路与想法,在讨论的过程之中获取到更新的思路。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则变为引导者,成为学生的顾问,让学生完成相应的验证。比如,联系给出的系统布置图,制作出相应的管段分布方案,联系运算出的总流量来选择更多契合的空调外机,或是如何达到水力平衡等,都是重要的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与方向的不断变革,往往会引发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更新与优化。尝试将“学即所用,学即能用”的理念,渗透于流体力学泵的课程教学之中,变革教学模式,使得诸多任务变得更具有科学化和层次化,实现教育教学与工作岗位衔接,打造工程型以及开发型的人才,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房琦,吕俊文,李密等.基于环境工程案例的《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体系与问题设计[J].中国培训,2016.20.165.
[2]刘海华,段跟定.《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236+238.
[3]孙媛媛.高职课程《流体力学泵和风机》教学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0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