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背景与土地利用转型
李克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克龙,. 土地开发背景与土地利用转型[J]. 中国土壤,2021.9. DOI:10.12721/ccn.2021.157041.
摘要:
因我国的人口众多,平均耕地面积较少,导致粮食安全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由于社会生产速度的加快,导致部分耕地资源被占用,也会加剧此种问题。为保障我粮食食品的有效供应,应结合当前的土地开发背景和开发特点,找出正确的处理方法,有效提升耕地资源的保有量。经过系统分析后可知,资源占用和后备资源开发不足是影响耕地资源量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从分析土地开发背景和问题入手,试着提出土地利用转型的战略。希望可以降低耕地资源的占有量,有效补充耕地资源。
关键词: 土地开发背景;土地利用;转型
DOI:10.12721/ccn.2021.157041
基金资助:

土地开发是指,对于那些未被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发与利用,即根据社会生产需求和人们生活需求,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增强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工作内容。具体而言,是扩大土地资源范围,增强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活动。从现阶段来看,土地资源和生态环保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即在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时,必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解决二者的矛盾关系成为现阶段开展土地开发利用工作需要面临的重点难题。为此,突出了对土地开发背景和土地利用转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一、土地开发的背景分析

 在工业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城镇化发展速度快速提升,从1978年城镇化仅为17.92%到城镇化率超出51.27%仅经历了30余年的时间,截止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的数量就已经超出农村人口的数量,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已经逐步迈进城市型社会主体的新时代。相关数据显示,在2013年,城镇的常驻人口便增加至7.3亿,此时的城镇化已经达到53.7%。照着这个发展趋势,预计在2025年城镇化便可增长至59%。由于城镇人员的大幅度提升,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也逐渐加剧,迫切需要进行城市用地面积扩张。在此种发展背景下,导致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受到威胁,在1996年以后,城镇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也加剧了耕地资源的占有量,使其临近18亿亩的红线。在认识到耕地和城镇化建设的矛盾问题后,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有所收敛,耕地面积也超出红线之上,达到20.31亿亩。但因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人均占地面积较小,如果耕地面积不充足,便会引发多种问题。

1、粮食安全问题

截止到2018年,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3.95亿,预计到2020年,将超出14.5亿,为确保粮食供应的可靠性,应严把18亿亩耕地的红线。而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各类项目建设时必定会产生大量的耕地占用,且在建设速度逐渐加快的基础上,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影响也会逐渐加剧。大部分优质耕地减少,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产量,很可能出现粮食供应方面的问题。在进行土地资源勘察后,一些储备资源均分布于西北地区,环境状况较差,即便是进行土地开发,也难以补足耕地资源,可见进行耕地保护时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2、生态安全问题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地矛盾极为突出,且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特别是在我国的生态脆弱区,问题更加严重。经过多年的治理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在局部上得到改善,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巨大,沙漠化仍未得到有效遏制。2005年我国共有各类沙漠化土地17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1%,而且一些区域沙化面积还在扩大。二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国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大,在大约3334万km2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中,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仅为800万km2。因此,土地开发亟待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各行各业用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及生态安全。

二、土地利用转型战略分析

1、充分发挥农牧交错区的地域优势

 农牧交错区指的是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处于半湿润和半干旱之间的过度段,即农牧用地过度的阶段。通过调查可知,该区域的干燥度与半干旱区相近,且处于等雨线之间,为此会形成气候较为干燥,降雨量较少的气候特点。受到降雨量的影响,该需要内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偏少,很难适应植物生长,仅有一些抗旱能力较强的灌木得以在此区域内存活,但也会由于水分供应不足的问题,造成长势偏弱的现象。如果采取以往的耕种方式,很难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但该区域由于长期未被农业使用,未见污染问题,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从当前的市场需求状况来看,人们对高品质的杂粮产品与果蔬产量的消费需求明显较高,农牧交错区域可以抓住此次发展机遇,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和环境特点,培育出高品种的粮食产品,供应市场,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也可有效待其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另外,还可与畜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该区域的土地资源,采取合理的发展手段,使二者协调发展,促进养殖效益和种植效益的同步提升。进行农牧交错区域开发时,如果能够利用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土地开发的政策,可使其产业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农业是解决供水危机、保证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区农业稳定发展的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本身的需要。在农牧交错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以“种植比例”为标志,而是着眼于提高质量、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要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节水技术,提高单位水量的利用率和最大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

结语: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我国建设用地面积也同时增加,即需要将更多的耕地开发为建设用地,同时为保证粮食供应,耕地的数量也要得到保证,因而,土地开发需求量大,并在各省区和地带性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开发问题。我国土地开发面临着整理与利用实践起步晚、后备资源日益减少而成本急剧增加和部分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带来新的资源环境问题。因此,应加强土地利用转型,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发挥农牧交错区的农业地域优势,在水资源胁迫地区发展节水技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王诗雨.试论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208(04):161-162.

[2]杨禹,鲁阳.探讨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6(3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