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航天科研生产区安全保障与风险管理的探究与实践
王绮涵 邓友成 饶莹莹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绮涵 邓友成 饶莹莹,. 提升航天科研生产区安全保障与风险管理的探究与实践[J]. 航空航天学报,2024.5. DOI:10.12721/ccn.2024.157045.
摘要:
本文涉及航天科研生产区的安全保密、保卫及安全生产管理与保障,借鉴集团公司综合安全管理经验,通过对各类科研生产场所现场调研,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探究“大安全”一盘棋统筹管理和精细化流程管控,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促进由“安全监管”到“安全监管与服务并重”的转型升级,切实融入科研中心、保障科研任务的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杜绝低层次、管理性安全违规事件,为航天科研生产中心任务保驾护航。
关键词: 安全保障保密和国家安全保卫安全生产
DOI:10.12721/ccn.2024.157045
基金资助:

一、概述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武器装备、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为适应航天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态势,融合业务发展,平衡安全领域“供”“需”矛盾突出问题,近年来,院安全保障队伍始终坚守强军首责、以国为大的信念,不断攻坚克难、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投入到安全基础保障工作中,持续建立健全科研生产区安全保密、保卫、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强化风险识别与源头管控,严格安全各领域检查与隐患整改,探索建立安全风险动态管控机制,加快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大力实施依法治安和科技强安,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科研任务发展的瓶颈,完成了许多困扰改革进程的重大工程,为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障,对未来科研生产中心任务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探究提升安全保障工作的措施

1.持续牢固国家安全基石,依法依规严把保密关口

(1)不断强化安全保密组织领导。认真贯彻《武器装备可以生产一级保密认定标准》要求,立足保密管理体系化建设,增强安全保密工作组织力量,构建保密总监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着重研究解决安全保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推进职能部门保密职责归口管理,逐级落实保密责任,着力推进保密管理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2)持续丰富安全保密宣教工作。按年度开展安全保密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通过“反攀拉”、“以案说法”等多项警示教育,组织保密常识知识考试,策划涉密人员保密轮训,提升科研人员安全保密责任意识。

(3)全面加严安全保密监管工作。研究建立军工关键技术人员、重要保护人员、核心专家等科研人员分类离职管控措施。以军工保密资格认定审查为契机,组织开展拉网式的安全保密工作综合检查,针对载体、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互联网、信息公开、外场试验、重大活动等重点管理环节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完善季度风险评估和问题通报机制,同时,加大安全保密考核奖惩力度,抓足用好安全监管“利剑”,完善奖惩工作机制,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整改归零的能力,形成纪律约束和制度威慑。

2.去危就安维护区域稳定,保卫管理措施扎实有效

(1)做好科研生产智慧园区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科研生产区“智慧磐石”工程,构建“纵深防护”保卫管理体系,加强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做好园区及科研楼宇人脸识别设备升级改造,更新科研区交通标线施划及减速带、交通指示牌等交通配套设施,结合疫情防控,增设科研楼人脸识别测温设备,提升园区安保信息化管理水平。

(2)做好型号发射试验任务保卫工作。围绕型号任务增长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型号产品军事运输、武装押运及外场保障工作,结合外场后勤保障标准化与型号差异化客观现实,统筹调配内外部资源,负责型号产品公路、铁路、航空、水路运输押运,协调公安部、武警部队做好沿途保障,确保外场保卫安全措施有效,圆满完成深空探测、载人航天、货运飞船等重大工程的各项保障任务。

(3)做好科研生产内部治安保障工作。加强保卫工作组织领导,组织与单位全员签订安全保卫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科研生产保卫队伍建设,打造职业化安全保卫队伍,提高业务技能、安全警惕性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科研生产反恐防暴工作及重点要害部位管控,完善公安、武警、保卫、保安四级联动防控机制,提高反恐防暴安全系数和风险防控能力。

3.防微杜渐预防隐患风险,聚焦安全生产内控管理

(1)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各级部门、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到基层一线。

(2)强化科研生产过程安全管控。落实科研生产全过程安全风险识别与安全管控措施,按计划完成技安人员外场试验派驻及技安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危险点再分析、再评估工作,探索危化品、压力容器等危险点智能化监控与管理研究与应用,完成危险点物联网安全监控系统建设。

(3)深化安全生产检查及问题整治。梳理院安全生产检查点位清单,确保检查军品科研生产区域全覆盖;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治理,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登记建档制度。

(4)加强安全生产风险源头管控。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组织10人以上危险作业场所人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安全风险辨识,构建“红橙黄蓝”安全风险台帐及分布图;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得到有效管控,双重预防体系逐步成形 。

三、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系与机制仍需持续完善

安全保障领域系统管理机制尚未充分融合和贯通,管理体系框架设计上仍有不足,管理责任在划分上亦有模糊地带,距离单位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和异常繁重科研生产任务需要仍有差距,亟需从系统角度重新梳理分析,从体系化角度统筹完善。

2.人才队伍能力素养仍需不断提升

现阶段安全保障能力与广大员工的理想期待仍存在差距,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与新时期新时代存在不适应,需要继续拓展学习交流平台,挖掘提炼管理经验,培养人才,凝聚队伍,支撑安全保障工作的转型升级。

3.管理模式与理念仍需不断创新

随着院不断转型升级,对安全保障要求更高,部分业务管理显现出不够协调、不够精细,模式僵化,技术手段应用仍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推进流程精细化管理,立足长远统筹规划,打破管理瓶颈,创新管理理念,以适应院高速发展的需要。

4.风险辨识与风险管控仍需加强

风险辨识不够深入,应进一步强化底线红线意识,加大过程督察管控力度,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四、结束语

“成功靠质量,圆满靠安全”,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研究建立一套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安全保障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单位安全保障人员专业队伍,强化源头防范、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深化科研生产区综合安全工作监察长效机制,持续加强对保密资质、内部治安、科研安全生产现场的日常监督管理,抓好用足安全风险监督检查“利剑”,建立安全风险问题清单数据库,定期开展隐患清理整顿专项,分析归纳问题发生的根源和重点领域,对问题整改归零。不断通过严明纪律、严肃问责、严格奖惩,形成规矩意识、纪律约束和制度威慑,确保安全保障严于国家标准和要求,构筑适应航天总体发展需要,与单位承担任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成为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