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想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通过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优化采购、应用、运维养护与验收等环节,采用先进技术搭建管理系统平台,能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人为失误率,以此实现环境监测目标。
一、环境监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以人工监测与机械监测结合为主,开展一系列监测工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监测理念与技术手段愈发先进,加大了仪器设备监测比例,并且出现大量、多样且性能丰富的环境监测仪器,能提高环境监测水平,获得良好的监测效果。但需要注意,这代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依赖性愈发大,对其质量、性能、使用寿命等提出较高要求,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满足环境监测各项要求,既能顺利开展监测工作,也能提高监测结果的精准性与全面性,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快速发展[1]。
二、环境监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管理理念薄弱
当前,多数环境监测单位管理层、工作人员未能意识到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强调提高监测效率与质量,忽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同时,因管理人员缺失,未能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拥有专业的素质与能力,非常容易出现管理问题,无法落实日常运维、养护等工作,阻碍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监测机构也未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奖惩机制等,弱化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工作热情等。
(二)管理方式落后
一般情况下,多数环境监测单位未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或指派专业的管理人员,其主要采用集中或分散管理模式,根据科室业务类型选择合适管理方式。例如,因分析室引进大量、多类仪器设备,并且对设备性能、技术等要求较高,所以直接由使用者负责管理,此种管理方式即分散管理模式,能简化中间环节,提升监测工作效率,但是不能集中管控,无法掌握仪器设备具体情况。因空气自动站仪器设备数量与类型少,主要由科室工作人员进行简单运维与养护,由专业工作人员正式管理,此种管理方式即集中管理模式,虽然能保证仪器设备状态良好,但是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多数环境监测单位采用手工记录方式,虽然制作了电子表格、台账并且运用相应系统,但是都以人工录入为主,浪费时间、失误率较高[2]。
(三)工作程序复杂
环境监测单位开展管理工作时应严格遵循相应规定、文件等,按照预定程序进行仪器设备采购、应用、管控、运维等,并且需要多部门协作,导致管理流程繁琐、复杂,难以高效流转与使用仪器设备。
(四)缺乏统一标准
环境监测单位的程序文件虽然制定了相关规定、提出了相应要求,但是未制定统一标准,如仪器设备在何种条件下可运维、养护、报废等,导致管理人员束手无措,无法实现管理目标。
(五)档案管理不当
仪器设备管理过程中,因管理人员不了解相应业务,无法有效归档,并且部分部门未将具体信息数据纳入到档案范畴中,仅将其视为普通资料。同时,虽然形成了档案资料,但是管理人员不了解归档内容、分类标准等,非常容易导致档案资料丢失或毁损[3]。
三、环境监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强化管理理念,培养高质量的管理队伍
管理环境监测实验室仪器设备时,应强化单位管理层、基层职工的管理意识,持续更新管理理念与手段,并且还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培养一支高质量的管理队伍。一方面,应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工作,要求管理人员掌握新管理方法与技术等。另一方面,应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将管理人员态度、行为、结果等纳入其中,制定定性与定量指标,利用考核结果优化管理工作[4]。
(二)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单位逐渐意识到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应针对环境监测规定、技术标准、仪器设备类型等建设管理模式,应针对应用、检验等制定具体规则,采用多样的管理模式。
(三)完善工作流程,实施全过程管控
环境监测单位应制定并优化工作流程,如针对采购环节,应成立专门的实验室工作委员会进行采购论证,分析采购的必然性、成立专门的采购组织机构、明确采购投资等;针对验收环节,验收人员应先检查外包装,随后进行安装调试并制定验收报告等,明确验收流程、落实验收责任;针对运维养护环节,应由经过考核并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开展运维与养护工作,划定使用权限与范围,追踪仪器设备应用情况,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仪器设备结构、性能、操作步骤等[5]。
(四)制定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核查工作
在环境监测单位日常工作中,仪器设备管理非常重要,为保证各项工作稳定开展并且取得理想效果,单位应制定管理制度,落实管理人员权责,针对仪器设备采购、应用、运维、验收等环节针对性制定规章条例、细化管理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综合管控,优化实验室管理环境。同时,还要定期开展核查工作,需要检查稳定性弱、老化速度快的仪器设备;运行于恶劣环境的仪器设备;在技术规范要求下的仪器设备等。单位可采用标准物质核查法、实验室间相同仪器设备比较法等,并且遵守核查标准。
(五)加强档案管理,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想要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水平,一方面,应加强档案管理,做好立卷归档工作、动态补充管理材料,针对仪器设备管理材料具体情况进行分类管控。例如,若某设备不属于监测仪器,不会产生数据,所以仅需要填补其在保养、改造过程中形成的材料。若是采样、分析、处理仪器设备,其影响着监测结果,应要求计量单位等进行检查与校准并且出具相应证书,并且将量值溯源、运维养护记录等补充进去。另一方面,为提升管理效率,监测单位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框架结构如图所示:
图1:实验室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结构
此系统主要采用B/S架构,运用JAVA语言开发,设计了以“jQuery”为主的用户界面,让用户能依据工作需求、任务等创设程序界面,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其具备设备信息、校订校准信息等信息页面,用户能快速搜查、浏览设备信息,具有普适性与个性特征。
结束语:
综上,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顺利、有序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与提升监测质量的有效手段。对此,我国环境监测单位应转变管理观念,优化管理模式、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且完善采购、应用、验收等重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环境监测单位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覃卫星. 环境监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9):2626.
[2] 王茜,冀晋文,吴刚,等.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仪器设备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J].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21,27(3):218-223.
[3] 程磊,刘莉莹. 环境监测实验室设备管理分析[J]. 大科技,2021(23):211-212.
[4] 赖小平. 关于大型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仪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26-28.
[5] 于基广,李祥蕾,刘丽雪,等.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探讨[J]. 中国检验检测,2022,30(3):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