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
首先,建筑工程开展之前必须要针对当地的地形条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能够绘制出建筑工程的平面结构图,而平面结构图的绘制也需要相应的坐标指示作为标准和参数。而在不同的地质地形条件下,都有可能会导致后续的施工出现各类型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为避免周边复杂地质结构对建筑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应当通过对建筑工程周边围岩结构的厚度以及构成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针对建筑工程周边的地质状况,采取相应的地基稳定措施。其次,岩土勘察工作中应当明确周边地质结构的抗震等级。在城市建筑和规划的过程中,大量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这也让地基结构承受着巨大的荷载压力。也就是说,如果无法从根源上保障低级结构的稳定性,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到后期的施工质量,甚至还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前期的岩土勘察工作中,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类型以及施工状况对建设区域的抗震等级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明确建筑区域地质结构抗震等级的条件下,才能保障地基结构的稳定性。最后,地下水位的波动性变化是沿途勘察工作中变动大的关联性因素。地下水位的持续渗透,对于岩层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在波动性变化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渗透土层导致土壤疏松,严重的影响到了地基结构对于上层建筑的承载能力。
3 建筑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技术
3.1 喷粉桩地基处理技术
喷粉桩地基处理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软弱地基处理技术。喷粉装处理技术的应用需要以较为先进的施工设备作为处理软土地基地主要辅助工具,并且对软弱地基进行钻孔处理,然后再往提前设好的孔洞中注入压力固化剂。如果在施工结束后期出现了明显的失水现象,那么就证明注入的固化剂以及与软弱地基中的软土深度融合,并且实现了对软土路基的处理作用。而在软土地基处理的过程中,石灰与水泥是常见的固化剂应用成分,尤其是在一些施工工程规模较大的房屋建筑工程中,经常会选择采用水泥作为原材料对软土地基进行固化处理,在注入固化剂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注入比的科学性。除此之外,在喷粉桩加固处理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还会应用到具有较强稳定性的隐形桩,采用这种隐形桩,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软土地基对上层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从而确保后期建筑施工工程能够顺利进展。
3.2 深层排水技术的应用
排水技术其实是在处理软弱地基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规的一种施工操作,而深层排水技术其实主要是通过对软体进行相应力度的挤压,从而将软土地基中较为深层次范围内包含的水分排出地面。除此之外,在应用深层排水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彩印相应的施工设备,对软土地基进行挤压,这样能够更快地排除地面在水分排出之后,还应该科学地计算软土地基地厚度以及软土地基内部含水量,从而有效地确保深层排水技术对软土地基地处理质量。但是在采用深层排水技术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深层排水技术,不能单独应用这种施工方法,应该与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的其他技术结合应用,并且在排水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应该根据软土地基地实际施工状况以及土层中的水分含量科学地控制排水量以及排水速度,从而切实的提升软土地基地结构稳定性。
3.3 基坑支护技术
基坑支护是保障我国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对于上层结构承载能力最为关键的维护方案和技术。通常情况下,以常见的排桩支护技术、桩基支护方法以及土钉支护这三种技术类型应用最为普及。其中,排桩支护施工技术其实就是将传统的混凝土支护结构与岩土内部支撑作用力的区域衔接起来,通过外部力量给予岩土内部结构更加稳定的作用力,共同对地基起到强力的支撑作用。而逆作法施工技术主要是面对基坑中地质复杂或者是地下水位积水较多等特殊情况下才会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首先沿建筑物的地下结构以及周围的地下设施连续墙浇筑支撑桩,这个支撑桩主要是负责承受建筑物地表结构带来的重量和施工过程中,施工设施带来的压力,施工人员可以在每隔两米的地方加固一次,这样就可以让支撑桩的抗压能力更强。在完整的施工周期中,考虑到工程费时相对较长,且会受到内外作用力因素带来的波动性影响,导致周边的受力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可能会为整个工程的地下结构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确保参与人员全过程的安全性也是工程开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管理内容之一。桩基施工技术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周边特殊性土壤环境的条件下,在找到土层受力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灵活的对施工设计方案进行革新。在前期的深入挖掘施工中,挖掘的整体宽度以及其他构造参数,必须要满足设计规范。为避免结构坍塌等安全隐患,应该将已经挖掘出的废土按批按量的送离施工场地。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对于建筑垃圾的清理工作,决不能够让区域性的施工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要避免地上堆积物过重,对于其他建筑基层带来的沉降性威胁,通过及时清理施工区域尤其是与已有建筑重叠的基坑建筑区的建筑垃圾,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为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3.4 预压法
预压法主要是指建筑工程区域地基结构的强度无法达到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时,在地基结构的上方,通过试驾已经预订好的压力值将软性的地基内部的空隙进行压缩,进而有效地提升地基结构的密度,确保地基结构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持续缩小,从而达到目标地基结构对上层建筑物的荷载作用力。通过预压法处理之后的地基,能够有效地提升对于上层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这项技术其实就是利用了高强度的压力,对软土地基进行试压,还有助于加快排出软土地基中含有的水分以及空气。预压地基在处理技术中大致可以分为堆载预压、真空预压以及真空堆载相互融合的预压方案三种类型。这种预压的方式,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淤泥土质、充填土质以及饱和性粘土质地基区域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3.5 夯实技术
夯实技术是目前建筑工程开展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地基处理技术,这种地基处理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硬化地基结构,但同时也存在使用过程中的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夯实施工技术在开展过程中需要一些大型的机械设备提供巨大的夯实力,这也导致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影响到周边居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在夯实技术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控制夯锤与地基结构之间的距离,二者之间的距离通常不能超过15米。
4 结论
综上所述,岩土勘察工作能够为建筑工程的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因此,更应当通过细致入微的勘察工作获得有效的数据资料,为后续地基的处理技术选择和应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虎胜.浅析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建筑与装饰,2021(4):176-177.
[2]岳伟,吕海霞.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大科技,2021(7):133-134.
[3]王志刚.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分析[J].砖瓦世界,2021(1):78,80.
[4]王垂东,梁亮.探讨岩土工程勘查中的地基处理问题[J].中国建材科技,2020,29(0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