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挖掘项目特色,整合形成特色课程
一是聚焦“中国心”,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如足球,可以在小学低段开展蹴鞠体验、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足球文化的魅力,培养小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二是着眼“民族情”,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如武术,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动作造型,以及丰富的拳术套路等内容,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的热情。三是依托“家乡味”,打造地域文化名片。如棍网球,集合学校集团发展的特色以及2028第一次进入奥运会项目,可以邀请一些棍网球运动员走进课堂,引导学生了解棍网球的发展等,同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教学当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强化知识与技能,夯实运动基础
(一)夯实基础知识:重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健康意识的养成,让学生对运动项目有充分了解;强调动作结构与技术要领的掌握,使学生能根据自己身体条件和运动特点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和练习方法,并学会保护自身安全,同时增强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二)强化专项技能:积极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大力推进“教会、勤练、常赛”工作机制,保证学生每周1节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帮助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三)激发兴趣爱好: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突出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实践、合作交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逐步形成终身锻炼习惯,真正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锻炼转变。
三、融入人文情怀,涵养品格魅力
体育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足球、篮球等对抗性项目,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团结协作,实现共赢;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尊重对手,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实现自我超越,促进和谐发展。
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将武术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中,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武术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顶层设计,其主要目标就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普及武术知识、传授武术技能、传承武术文化,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杨氏太极拳》《形意拳》《武当剑术》等适合青少年习练的传统武术,注重从武术起源、历史沿革、名家故事、拳理精髓、文化内涵、养生之道等多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武术的魅力,树立爱国情怀。同时,组织学生观看《少林寺》、《霍元甲》等电影或电视节目,了解武术文化,体验武术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举行武术比赛、武术展演等形式,增强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音乐舞蹈是人类情感的载体,也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律动操既不属于体育范畴,又不是音乐欣赏课程,而是一门集体操、舞蹈、健美操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优美的舞姿,又有动听的旋律,还有时尚的编排。通过音乐欣赏、基本动作练习、身体素质训练、身体机能训练、身体素质练习等内容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在节奏的变化中,获得丰富的美感体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陶冶学生的性情,启迪心智,开发智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音乐舞蹈课是小学阶段所有年级必修的一门课程,随着教学的深入,应逐步增加难度,适当加入一些模仿、表演、造型等动作,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墙面、走廊等空间设置各种展示区域,如文化墙、主题画展、名人名言、影视展播等,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凸显实践体验,促进身心健康
体育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在中小学阶段要教会学生学会锻炼,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以体验式教学为切入点,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解读,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特点,通过项目化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实现体验式教学目标。
比如在篮球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运球技巧”开展小组合作练习,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或者将小组分成两组,每组成员之间互相沟通,帮助对方提高技术水平。这种基于真实情境下的小组互动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在积极地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增强自信心。
五、聚焦智慧生成,拓展思维视野
(一)开发特色活动,丰富体验内容。注重对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开设特色体育项目课程,通过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体育魅力,提高参与意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武术操、韵律操、篮球操、跳绳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将校外教育与校内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增长见识的平台。
(二)构建评价体系,提升综合素养。制定《九年义务教育体育特色课程考核标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不同年级段考核目标。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必修课时基础上,针对个人兴趣特长,设置选修课时。同时,注重以赛促教,积极举办各级各类体育特色竞赛,如体育艺术节、体育运动会等,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加强交流研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改研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广泛推广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结语
这些措施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体育特色课程,这将有助于推动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阳光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杨建平.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分析及实施路径初探[J].中国新通信,2018,20(16):168-169.
[2]张昀.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与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契合[J].艺术教育,2017,(1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