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机体血脂代谢异常引发的心肌功能障碍性疾病,心绞痛是冠心病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发作时患者胸骨后部压榨性疼痛、憋闷等,不适感会向背部以及肩部放射。冠心病的基础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相关研究表示动脉粥样斑块中有大量的炎性因子,斑块破裂后炎性因子被释放,不仅破坏细胞外基质还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引发急性心肌梗死[1]。近年来,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三九贴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则探究该种中医联合方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改善和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在43~72岁间,平均(56.9±4.7)岁;病程2~11年,平均(5.2±1.0)年心绞痛Ⅰ级25例、Ⅱ级34例、Ⅲ级21例。按照数字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冠心病基础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降压、调脂治疗,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降糖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三九贴和针刺治疗。三九贴敷组方:元胡20g,桂枝、丹参、川芎、细辛12g,白芥子8g,混合研成细末,用生姜水和水按照1:3的比例调制成糊状敷料,分别在肺腧穴、心腧穴、脾俞穴、膈腧穴和膻中穴各敷5g,以温热为度,每次2~4h,1次/周。针刺选穴原则:内关、郄门穴、厥阴俞,均采用捻转补泻法,留针20min,1次/周。
1.3 观察指标
(1)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清hs-CRP和Hcy水平变化。(2)疗效判定标准[2]:①显效,治疗结束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频率较治疗前减少80%以上;②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频率、持续时间改善超过50%;③无效,治疗结束后症状未好转,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未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用t检验,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
治疗前组间hs-CRP、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项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
2.2 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活动中,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冠心病心绞痛的病理基础。CRP是机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的血清标记物之一,同样也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报因子[3];Hcy是体内蛋氨酸循环代谢产物,经多途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阻断动脉中层氧气、营养供应从而引发退变,因此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进展等过程中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实时测定血清炎性标记物的水平变化对药物效果评估意义重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Hcy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三九贴联合针刺可以更好的缓解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三九贴”即在冬至后的3个九天内将中药组方配制为膏药贴在相关穴位,以平衡人体阴阳和四季气候特点相结合的原理达到治疗的目的。元胡、桂枝、丹参、川芎、细辛、白芥子等诸药何用具有舒筋活络,行血止痛之效。再配合针刺内关、郄门穴、厥阴俞等均是治疗急性、慢性缓解期心绞痛的穴位,能够快速缓解憋闷和压榨性放射痛。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三九贴联合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机体炎性反应,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祝海毅, 柏哲, 何德英,等. 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 2018, 34(4):77-80.
[2] 苏继源, 张艳达, 代现良,等. 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的Meta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6(1):1-4.
[3] 张丹丹, 韩安邦, 武婧,等. 冠心丹参滴丸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炎症因子干预作用的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3(4):71-75.
[4] 董晖, 郭金成, 李怀东. 血塞通注射液辅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 2015,14(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