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社会化是指儿童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是儿童在特定的人类物质文化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品质。因此,充分认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生活与心理气氛
在一个家庭里,成员间相互尊重、爱护、为人处事通情达理,使儿童生活在安定和谐、融洽温馨、民主平等、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而父母成员间互相争吵、言行粗鲁、对长辈缺乏孝敬甚至虐待,使儿童生活在紧张冲突的家庭气氛中,那么就极易形成许多不良的个性。在研究发现儿童发育延迟,攻击性行为与家庭“亲密程度”低有关。胆小焦虑与家庭“组织秩序”低有关。一位心理学家海尔特研究发现。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的而更有消极影响。我国学者苏林雁,张瑶等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员之间的友爱行为有益于儿童的积极模仿,形成良好个性,更重要的是儿童获得了爱,而爱,尤其是母爱是儿童个性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著名的哈罗恒河猴实验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幼猴在缺少母爱的情况下,不仅心理上产生了异变,甚至连生理发展都收到了影响,而人是高级社会性动物,缺少爱,其后果更不可想象。
(二)父母对儿童的期望
每个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未来都有一种期望,在心中都为子女勾勒出一幅蓝图,这种期望和蓝图就是家庭的教育目标。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教育目标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文化水平和修养水平较高的父母在培养子女方面,更倾向于对儿童人格、情感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塑造,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文化水平和修养水平相对较低的父母更多地教给子女生存的技能,希望子女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罗森和戴恩德雷特的研究表明,当父母对子女有高的志向和期望,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独立行动时,子女也往往有较高的志向。其他人的研究也证实,当父母对子女的未来期望较低时,子女也往往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儿童出生顺序、长幼角色也影响着父母对他们的教养和家庭中的地位,进而影响个性的社会化。苏联心理学家科瓦列夫曾对一对同卵双生女进行了四年的观察,虽然她们所处的环境相同,但在个性上却有明显差异,姐姐比妹妹善谈吐,好交际,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后来了解到,在她们小的时候,家长就责成姐姐(其实是随意指定的)照顾妹妹。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并作她的榜样,要完成大人交给她的任务,这就使姐姐较早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处事果断的个性特征,而妹妹形成了被动、缺乏主见、依赖顺从的个性。由此可看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影响儿童的社会性成长。
二、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措施
(一)摆正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
目前独生子女成为家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而独生子女家庭中成人对儿童的爱往往存在着单向的爱、片面的爱和溺爱三种现象。儿童在家中随心所欲,使其形成了“自我中心、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势。这种“优势心理”与正常的社会交往所需的平等合作精神是相违背的。要促使儿童社会化,首先必须摆正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使他们成为家庭中的一员,按照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要求他们,让儿童懂得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应该是双向的,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逐步树立平等合作的意识,为今后顺利地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二)扩大儿童的同伴交往圈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主要是在他们和比自己更成熟的社会成员一起活动、一起相互作用之下,逐渐完成的。用维果茨基的话来说,年龄稍大的儿童在和年龄稍小的儿童一起玩的时候,同时就充当着年龄稍小儿童的指导者角色,他们通常并不手把手地教年龄稍小儿童做事情,而只是在旁边以教训的口气“点拨”他们,这种点拨的作用,好比盖房子时要先搭个脚手架。就这样,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中,学会了做事情,懂得了好多不懂的东西,知道了好多游戏规则和社会规则,他们的智慧增长了,社会化进程也循序渐进地完成了。
(三)要为儿童的社交增强信心
大多数社会情境都带有冒险的因素,需要人的勇气。与人交往的时候,可能会有被忽视、拒绝的危险,让你感到尴尬、无能、不知所措。害羞的人为了避免这些危险,往往逃避社会交往;被拒绝的人由于害怕被再次拒绝,逐渐地缩小自己的社交圈。他们不敢接近他人,拒绝加入社会活动,害怕当众发言,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缺乏社交自信。增强社交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各种社交情境中冒冒险,让孩子发现忽视、拒绝、尴尬只会带来一点不舒服的感觉,没有什么可怕的。社交冒险能带来成功,尤其是当儿童事先已经学会了一些相关的技能时。如果他们失败了,我们一定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四)要训练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
到了成长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愿望日益强烈,但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因此,同伴间的矛盾冲突也迅速增加,如果父母在这时给予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教育,就能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增进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也能满足儿童与同伴相处的社会需要。这些社会技能多数儿童通过平时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也能慢慢地掌握,但父母如果注意培养可以使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更好更快。社会交往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社会关系好坏、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人在社会上的吸引力和别人对他的满意度。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技能所导致的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
(五)重视家庭中隐性教育因素对儿童社会化成长的影响
家庭中存在着许多隐性教育因素,如家庭气氛、家庭环境布置、家庭人际关系、父母的言行等。这些因素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不能低估,因为儿童的感受性极高,模仿力、受感染力极强,这些教育因素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我们来拿电视和网络对儿童的影响来说,儿童接触网络和电视是一种必然,网站和电视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图文动画的结合,加上网上同辈群体的互助和前辈的指导,使儿童获得多重感受,形成多元化的认识,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但是网络内容五花八门,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儿童去接受,这就需要父母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让网络成为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让儿童通过网络与社会接触,从而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性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生活的圈子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应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创造合适的家庭环境,监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使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韩红。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教育,2022(17):74
[2] 宋敏。 学前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