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音乐的社会意义之研究
毛见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毛见梅,. 基督教音乐的社会意义之研究[J].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195.
摘要: 基督教发展历史悠久,是一个音乐与信仰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宗教,基督教音乐空灵神圣,不仅能够洗涤教徒的心灵,还能够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长期以来,基督教音乐始终以鼓励、激励和安慰人为主,提倡人类热爱和平、尊重自然、追求正义。时至今日,基督教音乐在陶冶情感、净化心灵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真、善、美”兼备的美好品格,可以看出,基督教音乐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所以,本文将对基督教音乐进行概述,深入探索其社会意义,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 基督教;音乐;社会意义;研究
DOI:10.12721/ccn.2023.157195
基金资助:

引言:

音乐本身具有深奥、微妙的特点,能够使人通过听觉产生想象,并深刻体会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意象。众所周知,音乐是基督教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之一,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基督教音乐更加倾向于咋没神圣、抒发情感,能够给人们营造纯净、优雅、缥缈、清澈的艺术氛围。而这些音乐,也是基督教在与“环境”不断互动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基督教音乐在长期发展中,与社会文化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所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社会文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基督教音乐概述

(一)基督教音乐的定义

基督教音乐具有综合性特点,几乎包含了所有与基督教相关的音乐类型,可以将其定义归纳为以下内容:以表达个人或组织宗教信仰和生活态度为主的音乐,音乐主题包括赞美、崇敬、悔罪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可以将基督教音乐归为三种类型:第一,圣诗,即传统圣诗、格里高利圣咏、早期圣诗等;第二,福音音乐,即英国黑人福音、蓝草复印、城市当代福音、传统黑人福音等[1];第三,当代基督教音乐,即当代崇拜音乐、基督教摇滚、基督教说唱、基督教另类朋克等。

(二)基督教音乐的发展情况

基督教最初是少部分受迫害的犹太人信仰的宗教,当时属于秘密的地下宗教,教徒唱歌大多在地下进行,这也是基督教音乐的雏形。后随着古代文明世界的中介,基督教也如星星之火大范围传播,使得基督教音乐从地下转向公开,越来越多豪华表演、娱乐活动相继展开,使基督教音乐成为西方国家的重要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由于基督教最初在犹太人之间流传,所以其音乐形式也呈现出了诸多犹太教特点。与古代文明世界相比,基督教音乐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音乐观念,即排斥世俗的娱乐性观念。476年古罗马时代彻底终结,基督教成为欧洲从古代世界唯一继承下的文化遗产,其音乐活动在中世纪大部分时期中发展主宰作用。

二、基督教音乐的社会意义分析

(一)提倡追求平等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相关学者曾在研究中表明,人们的音乐喜好和文化追求与社会阶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虽然一个人的音乐品位与财富的多少、教育程度的高低没有直接联系,但与社会阶层和个体品味息息相关[2]。例如: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的人,普遍更喜欢说唱、重金属、迪斯科等类型的音乐;相反,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相对较高的人,则普遍喜欢歌剧、古典、音乐剧等类型的音乐。而这些内容,也是文化社会学重点研究的内容,包括不同社会阶层是否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艺术品位?社会阶级对人们音乐喜好是否有一定的塑造作用?或者说音乐品味是否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社会阶级?结合以上研究结论对基督教音乐的社会意义进行探索,可以体现出基督教音乐追求平等的态度,具体来说:上文提到,基督教音乐本身具有综合性特点,几乎包括了所有与基督教有关的音乐,这也意味着基督教音乐文化具有跨领域能力,能够组织教徒共同聆听音乐,或参与音乐活动[3]。众所周知,基督教徒是一个庞大的团体组织,不同教徒的社会阶层、发展背景不尽相同,但无论教徒贫穷、富有,是否接受过高端教育,都能够平等地接触和欣赏基督教音乐,甚至非基督教徒也能够去教堂聆听音乐。可以看出,基督教音乐在参与和欣赏方面并没有门槛限制,其与其他艺术相比,更具有大众化传播的功能,这也突出了基督教音乐追求平等的社会意义。

(二)提倡理性看待问题

艾尔默·莫尔作为新人文主义批评家的典型代表,曾在《绝对即魔鬼》提到:“艺术具有人文主义特点,能够突出人性中的‘理性’特征,衡量一个作品是否有意义、有价值,需要以‘温和’、‘克制’、‘平衡’等要素为评判标准”。以上提到,基督教中,音乐与信仰互为支撑、相互促进,也就是通过音乐能够表达一个人的信仰,同时可以外延出有关“理性”的启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音乐学科主要以数字为基础,数字本身具有理性化特点,所以音乐也是偏向理性主义的。这也意味着音乐艺术的美学法则必须将理性作为机制,将传达情感作为依托。基督教音乐作为音乐艺术中的其中一种,也突出了理性化特点,与其他音乐不同的是,基督教音乐主要服务于宗教生活,所以更加注重理性美和崇高信仰,并且其结构更加精巧、内容更加庄重,无论调式、曲式、旋律、节拍、节奏,和声、配器,都更加倾向于“数字的和谐”。音乐能够将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因素统一,能够将不协调因素转变为协调因素,这在基督教音乐赞美诗、经文曲等构成方面更加明显[4]。例如:杜费于15世纪左右创作的法布尔东圣咏,音程从三度过渡到五度和八度,这种模式化的三声部结构并不是功能和声,但是能够在多声部圣咏(四度、五度、八度和声)基础上做出了改变,突出了和声的层次性美感,突出了运动性特点,从艺术效果方面来看,这种表现方式更加丰满、和谐,能够给人营造神圣、优美的听觉盛宴。

第二,新时期,时代不断变迁,社会迅速发展,人们也逐渐进入一个焦虑时代,虽然人们之间的沟通联系方式逐渐增多,但孤独感和荒芜感却无处不在,加上学习、生活为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导致很多人出现严重的疏离感和空虚感。而基督教音乐则能够通过传达真、善、美,为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平静,使人们能够用理性角度解决内心困惑、看待社会发展,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勇于面对生活压力、积极克制精神焦虑,使自己能够快速走出困扰。例如:格里戈里音乐作为基督教最典型的音乐类型,歌词主要以赞美诗为主,整个歌曲没有伴奏,仅靠教会人员演唱,并且在演唱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既定规则,内容不能发生偏离。与其他音乐相比,格里戈里音乐更加庄严、简单、淳朴,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感官的满足程度,这反而能够产生超脱现实生活的效果,使人们自然而言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人们的身心处于纯净状态[5]

(三)提倡真、善、美

当代社会,虽然宗教的权势大幅度削弱,但宗教精神依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基督教在长期发展中,早已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会对社会文化和人们心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艺术的主要作用是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人的观念态度。以上提到,基督教音乐主要服务于宗教生活,所以音乐中充斥着宗教元素,并且旋律、调式大量采用了符号对应手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的感官,使人们对音乐产生共鸣。基督教音乐主要以赞美和崇敬神圣为主,主题大多为感恩、救赎、悔罪、崇敬、爱与慈悲等[6]。例如:巴赫的《B小调弥撒》具有形式完整、内容庄严的特点,其中《光荣颂》的主题是敬畏上帝;《羔羊经》的主题是平安与和平;《我们向你感恩》的主题是感恩;《十字架》的主题是爱与慈悲。可以看出,基督教音乐通过乐曲的象征、流动,表达了对神圣的崇敬和感激,结合经文故事,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真、善、美”兼备的品格。保证人们在面对磨难时,能够始终保持虔诚的信仰和善良的品质,这也突出了基督教音乐提倡真、善、美的社会意义。

(四)倡导开放包容

基督教音乐本身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点,这些特点从基督教音乐的发展进程也可以发现。具体来说,基督教音乐在长期发展中,不仅经历了鼎盛时期,也经历了平缓时期,但在每个发展阶段,基督教音乐都能够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甚至能够在僵硬框架下形成多样化音乐形式,这也足以看出基督教音乐的自信。在基督教音乐最初发展阶段,音乐形式主要以声乐为主,并且当时很多人认为乐器没有灵魂,所以被排斥在外。发展到公元4世纪,平泳调应运而生;欧洲中世纪,有学者将教会原有的曲调收集到一起,并编成了《启应对唱歌集》,同时针对演唱者制定了明确的规定,这一形势下,格里戈里圣咏也就此诞生,也就是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仅凭人声完成歌曲演唱,并且演唱过程没有装饰音和变化,也没有节线和拍子,整个演唱过程节拍十分只有,歌词也主要以拉丁文为主,并且演唱者只有教士,信众不参与唱诗,演唱过程所有在场的神职人员都要参加,这也意味着演唱过程神职人员既是演唱者,也是欣赏者,除此之外没有其余观众[7]。发展到17世纪初期,音乐教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音乐教会形式也产生了一定变化,“众赞歌”形式应运而生,组织信徒加入基督教音乐表演队伍。后发展到巴洛克时期,康塔塔引入了“众赞歌”形式,为敷衍处理奠定了基础,在新教教会礼拜仪式中,针对布道的内容和朗读的经文,起到了解释、翻译的作用。其内容完全符合了不同宗教日的要求,这也使这种音乐形式成为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外,巴洛克时期,有学者对基督教音乐的技法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圣诗班在合唱及管线乐队中的应用,这也为基督教音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其进入发展巅峰期。新时期,基督教音乐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包括当代崇拜音乐、基督教摇滚、基督教说唱、基督教另类朋克、传统黑人福音等多种类型,但是与传统西方音乐的和声伴奏相比,呈现出了十分鲜明的差异,其中融入了“呼号”“叹息”等元素,使音乐更具张力、更加自由。可以看出,基督教音乐在长期发展中,也呈现出了开放、包容的社会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督教音乐在长时间发展中,与社会文化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在促进艺术发展、培养社会道德、追求真善美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很多人进入教堂,并不是完全为了信仰,而是单纯地欣赏基督教音乐,通过基督教音乐营造庄严、肃穆、神圣的氛围,使人们洗涤心灵,获得精神上的安抚。尤其进入21世纪,人们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需要有一个安静反思的时间,对自己的言行、意念等进行检查,而基督教音乐恰好具备这一功能,能够使人们在潜移默化形成“真、善、美”兼具的品格,这对于社会和谐建设,人类持续进步来说,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雯婧.论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艺术路径与音乐审美[J].黄河之声,2022(07):27-29.

[2]王雯婧.论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基本特征[J].黄河之声,2021(24):117-119.

[3]利百加.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若干思考  以“福建省基督教原创音乐优秀作品”为例[J].中国宗教,2020(04):58-59.

[4]孙光懿.论基督教在西方音乐发展中的意义[J].黄河之声,2019(11):55.

[5]张颖.从北京基督教音乐管窥基督教仪式中音声之功能[J].艺术教育,2018(23):221-223.

[6]苏婷.论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发展中的意义[J].戏剧之家,2018(15):63.

[7]邓志伟.音乐是一种必需的恶——基督教音乐伦理观探寻[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01):88-9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