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我国对水土保持工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这就使得许多水土保持工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铺开。而在这些工程建设完毕之后,往往会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间接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从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展开,同社会各方面发展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治理效益评价,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其在于考量水土保持工程后各个层面的效益,进而以此为基础,不断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一、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的进展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研究
水土保持顾名思义,其所涉及地理环境、种类类型极其丰富,并且,因为我国领土幅员辽阔,所以,各地的评价指标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客观差异。实践表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需要通过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反映,而后在以上效益框架基础下进行细分。从而借助多种指标进行客观且科学的评价,继而以此来评估水土保持的效益。所以说,评价指标的选择合理,所决定着的则是治疗效益评价的成败所在[1]。
就当前的研究进展来看,众多专家推出了不同的指标。如李智广等,以现有文献提取了34种之多的评价指标,而后又借助其意义是否相同、频数统计等方式,筛选出了11种涉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其中包含有治理程度、土地生产率、资金产投比、土壤侵蚀量等等。而后还针对一些黄河流域的水土治理项目,进行例证。
康玲玲等,则根据相关的生态、经济等方面指标,筛选出了9种具有实际意义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则构成了水土保持治理开发的一个重要评价体系。其指标的根本在于,充分展现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在生态结构、功能效益上的体现。并且,这个评价体系亦能反映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循环、持续以及高效等特征[2]。
同时,董仁财等则立足于新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的推出了关于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评价指标。这就使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评价,可以充分立足于复杂性较高的生态系统管理上,对其展开评价评估。而董仁财的评价体系则由环境保护程度、社会进步程度以生态系统功能等六部分组合而成。此种评估体系,通常可以客观的展现特定水土保持工程多渠道资金投入、多部门参与以及服务于民生等特征。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应用的方法有指标值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逆方程法与两两比较法等。以上指标权重的确立,对于效益评价来讲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不同的方法,所影响到的则是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结果的准备性、可靠性等指标。
时光新曾指出,层次分析法本身较为容易受到传统经验、知识的影响,所以其受主观影响的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其指出应根据评价后的特征值,甄选出信息中存在的“熵”,而后以此为基础,确定评价的权重。并且,此种方法日后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而其延伸的结果则是变异系数的作用开始逐渐突显[3]。
反之,姚文波等,则认为在考虑选择权重的过程中,应将农民的认可程度这一指标,充分的体现到权重之中,即做到专家与农民各占权重值的一般,从而更为客观的展现评估的结果。
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展望
就当前的情况来讲,我国水土保持的效益评价标准,主要还是集中在小流域范围之内,而针对流域尺度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目前,我国大体上已经进行了三十余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且力度还在不断的加重。同时,社会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所以,空间尺度效益自身的发展,未来必然会与时代发展并道而驰,从而满足社会对评价数据的需要,继而为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牢靠的支撑。
此外,因为水土保持属于一种复杂且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农林、水利等诸多学科。因此,不论是水土保持工程的进一步深入还是效益评价体系的发展,本质上都需要一系列新技术、新标准的充分融入,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相应的效益评估体系在未来的研究与发展,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土保持工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则为衡量其是否达到预期标准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在强化水土保持工作持续发展的同时,效益评价体系应与当前相同,不断保持与时俱进,继而以此来契合新时代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凡胜豪.朝阳县七道岭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9(06):27-29.
[2] 杜玉霞.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策略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6):30-31.
[3] 焦爱玲.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甘肃农业,2017(Z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