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制造业属于国家战略产业,是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性产业之一。我国当前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为积极转变生产模式,聚焦国家战略部署要求,并合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我国航空制造的先进水平。为了达成提高航空制造行业发展质量的目标,需做好关系生产质量的供应链管理工作,通过对物料、资金以及相关生产要素的协作计划,发挥最佳的生产优势。为此,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为,先明确航空制造业的供应管理特点。
1.航空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特点
1.1供应链信息呈现高风险性
航空制造行业的关键生产技术存在高端化、精密化等特征,我国的大部分领先技术均分布于航空制造业中,同时其实际生产中对生产人才的需求也较为复杂,其必须掌握一些高精密的技术和理论,且需要一些具有材料研发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作为支持,以保障航空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可以认为,航空制造业属于以技术持续更新为特点的高端制造行业。但实际发展中来看,在制造过程中的各类技术和工艺均高于民用标准,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较多,且其中不乏一些稀有材料,如出现加工精度问题不仅影响材料使用性能,还可能导致稀有材料浪费的问题。此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部分材料和生产零件需要外部企业协作加工,而航空制造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存在高机密的特征,与外部企业协作时无疑会增加机密泄露的风险。
1.2供应链产品呈现多品种性
从航空制造的整个过程来看,制造过程中涉及的构件众多,且存在小批量生产的特征,但对每个构件生产的精度要求相对较高。为了保障各个生产构件的精度符合实际生产和装配要求,往往需要各个生产厂商对其质量和性能参数等进行多方验证,这便增加了部分时间消耗。在航空制造中,要想实现高效生产目标,则需做好供应链管理工作,使各个生产厂商密切配合,保障装配零件的及时供应。实际的供应链管理中发现,供应链中的产品存在品种多和小批量的特点,这也是导致供应链管理难度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1.3供应链物料呈现工艺复杂性
在实际生产中,除了对技术进行创新以外,还会对飞机成型工艺和飞机结构进行改造,在此过程中必定涉及大量新工艺。尤其是受到国外航空制造市场的冲击影响,促使我国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在航空产品生产中投入了大量新技术和新工艺。由于航空产品装配需求的特殊性,在进行构件加工时呈现出工艺复杂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在进行产品生产时,需对成型参数、工艺装备等进行有效探索,通过对各类工艺参数的有效调整,实现产品功能和性能升级的目标。
1.4供应链供应过程的冗长性
飞机的产品组成从原材料到标准、元器件等零部件再到设备级,之后组成子系统和系统成品,最后才由主机厂进行集成,其供应链条相比其他工业品,多了2-3个复杂环节,集成商无法像其他工业产品主体商一样管控到底。
2.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运行问题
2.1协作计划不合理
航空工业科研项目从市场角度即国家的需求而言计划是明确的,而且也有明确的路线作为支撑。如按照项目经费来源分为:纵向(军方、政府机关、上级单位直接拨款研究项目)、横向(外单位通过合同经费形式委托的参研和技术类项目)和自筹(公司自筹研发项目)三类,众多渠道的研发项目交织在一起,对确定性本来就不高的研发项管理项目带来极大挑战。产品研发项目不断地进行反复迭代验证,交付计划跟随着项目进度的调整在不断的延后。
2.2保密协议缺乏可操作性
航空制造企业一直致力于国家秘密和企业秘密的保护,与合作供方的保密协议书一般供方考察后、数据任务传递前,就必须与外部供方签订和备案。然而,在保密协议书中的约束内容无法量化和专人监督执行,再加上外部供方对保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设置专人进行跟踪和控制知悉范围,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一些泄密事件的发生。
2.3供应管理模式不统一
由于航空制造的供应链存在冗长的特征,且其中涉及的供应主体众多,供应主体的多元化为供应链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为,在供应链中分为产品原料供应商、零配件制备商、主机设备制造商等,这些供应商属于相对独立的经营个体,在其经营和管理方面必定存在较大差异,此种状况下就极易导致供应商管理模式难以统一的问题。研究发现,目前原材料生产商供应链的管理主要由零部件制造商对其进行管理,而主机厂是航空制造业整条供应链的链主,面对冗长的供应链,明显对二级、三级等跨级供应商管理不到位,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3.航空制造供应链管理运行问题的控制措施
3.1构建相对健全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增强协作计划的合理性
针对供应链的管理可以为供应过程中相关供应商的协作关系进行有效规范,增强协作效果,保障航空产品的高效供应。为了实现供应过程标准化运作和产品高效交付的目标,需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设置动态的供应链计划管理体系。组建运营管理部门,下设计划管理岗位,牵头运转企业内部供应链;其次,计划的编制,根据销售、成品/在制品库存等情况下发季度、月度交付计划,并每周组织采购、生产、销售、主管领导等相关人员编制周生产计划;最后,进度跟踪检查,计划管理岗会同生产部门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上报,将周计划、月计划和季度计划动态更新。
3.2建立保密协议监管机制,督促保密协议的准确落实
基于航空制造过程中对各类生产技术参数的保密性要求,需根据现有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后,制定保密协议的管理制度,对于保密协议履行过程中,各外部供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其能够在保密协议管理的制度约束下,强化对保密协议管理工作的重视。另外,为了保障保密协议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需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针对保密协议履行中的相关供应方进行有效监管,从根本上提升保密协议的可行性,使其真正发挥约束作用,降低机密文件的泄漏几率。
3.3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统一和规范供应管理模式
针对供应管理模式不统一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供应商数据库,在结合航空制造的要求选择供应商时,可从数据库中提取信息,保障供应商选择的合理性。针对那些信誉良好、生产技术和能力突出,且交付时间可靠的供货商可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基于供应链的实际管理需求,与该供货商进行协商,尽量做到供应管理模式的统一化。
结语:对于航空制造这种制造工艺复杂,供应链冗长的行业来说,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将对制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中,需要结合供应链的管理现状和管理特点,从中分析出不足之处,并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加以改善,通过强化航空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增强航空制造效率,使其技术和工艺均能得到稳步升级,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战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启,陈鋆.全球大型商用飞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J].供应链管理,2020,1(01):100-112.
[2]温璐.大数据背景下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生态圈构建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0(08):95-99.
[3]李嘉佳.航空制造业特点及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策略探究[J].中国市场,2021(2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