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日何师金矿区位于青海省中部,夹持于东昆南断裂和布青山南缘断裂之间,属阿尼玛卿铜、钴、锌、金、银成矿带,区内次级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物质组成丰富。
1区域地质背景
亚日何师地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木孜塔格一布青山蛇绿混杂岩带,划属阿尼玛卿铜、钴、锌、金、银成矿带成矿带,夹持于东昆南断裂和布青山断裂之间,受区域性大断裂影响区内次级断裂构造发育多呈北西向(与主构造线方向一致),次为北东向,目前发现的金矿化主要分布于两组断裂交汇部位。受多期构造事件的影响,岩浆活动较为频繁,该地区岩浆活动主要以中一酸性侵入岩脉的形式产出,为区内矿化的富集提供了一定物质来源。出露地层主要为布青山群树维门科组和马尔争组,其中马尔争组为Au元素高背景的地层,是金矿化的主要矿源层。目前区域上发现以金为主的矿床3处(亚日何师、马尼特、哥日卓托),目前亚日何师属规模最大,金矿点2处(琼走、查干热各),铜、钴矿(化)点2处、石膏矿点1处。
2矿区地质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主要有二叠系马尔争组、古近系沱沱河组及第四系湖积、冲洪积物。其中二叠系马尔争组地层多呈北西向展布,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上、中、下3个岩性段,各岩性段间均呈断层接触,其中中段碳酸盐岩夹构造角砾岩段是主要的赋矿层位,与成矿关系密切。
2.2构造
矿区共圈定各类断层16条,其中北北西向1条(F9)、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断层5条(F1、F2.F3.F4、F5),次级北北东向断层10条(F6、F7.F8、F10、F11、F12、F13、F14、F15、F16),其中金矿化的产出严格受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控制,沿FI、F2.F3分别圈定出I、II、III3条矿化带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其他断裂构造未见矿化产出。
2.3岩浆岩
矿区岩浆活动不发育,主要以中-酸性侵人岩脉形式产出,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马尔争组中段碳酸盐岩地层中,其产出严格受F2、F3断裂控制,走向90°—110°,呈不规则脉状展布.长约10—50m不等,宽约1—5m不等。脉岩类型主要为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其中花岗斑岩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局部地段斑岩脉本身就是金矿化载体。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地质特征
亚日何师矿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但圈定的金矿(化)体自北向南集中分布于I、II、III破碎蚀变带中。依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工业指标要求,按Au品位≥1x10-6共圈定金矿体14条,其中I、II号矿化带各7条。MII-1、MII-7、MIII-4、MIII-5、MIII6、MIII-7是矿区的主矿体,占总资源量的80%以上。
I号带:受F1南倾逆断层控制,分布于矿区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破碎带长约300m,宽7m,倾向南西,倾角45°—50°,产于马尔争组下段角砾状灰岩中,Au最高品位为0.51x10-6,未圈定矿体。
II号带:受F2南倾逆断层控制,圈定金矿体7条,分布于矿区中部近东西向展布,破碎带长约1.45km,出露宽约1—18m,倾向196°—210°,倾角38°—52°,产于下二叠统马尔争组中段花岗质斑岩、碎裂岩化灰岩中,蚀变主要为硅化、高岭土化及糜棱岩化等,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MI-1就产于该破碎蚀变带中,其中MII-1矿体是矿区最具规模的富矿体,长360m,真厚度2.3m,呈长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产状210°∠45°,Au最高品位40.4x10-6,平均品位16.91x10-6,矿体品位变化系数92.42%,厚度变化系数18.74%,赋矿岩性主要为褐铁矿化、硅化微晶灰岩,矿化集中富集在灰岩层间破碎带中,与硅化、褐铁矿化关系密切。
III号带:受F3断层控制,圈定金矿体7条,分布于矿区南部近东西向展布,破碎带长3.5km,宽1—33m,倾向196°—210°,倾角38°—52°,破碎蚀变带呈长条状产于下-中二叠统马尔争组中段花岗斑岩、碎裂岩化灰岩中,蚀变主要为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及糜棱岩化等,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局部减少量的孔雀石化。MIII-4、5、6、7主矿体就分布于该破碎带中,MIII-4矿体赋矿岩性为蚀变花岗斑岩,岩石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多呈薄膜状沿岩石表面产出,由单钻工程控制,呈长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走向长50m,倾向延伸约40m,厚度4m,产状210°∠45°,Au最高品位4.62x10-6,平均品位2.35x10*;MII-5矿体赋矿岩性为蚀变花岗斑岩,岩石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多呈薄膜状、细脉状沿岩石表面及节理裂隙产出,由单钻工程控制,走向长约50m,倾向延伸约40m,厚度4m,产状210°∠45°,Au平均品位1.07x10-6;MIII-6矿体赋矿岩性为蚀变花岗斑岩,岩石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多呈薄膜状、细脉状沿岩石表面及节理裂隙产出,由1条槽探工程及2个钻探工程控,走向长约240m,倾向延伸约40m,平均厚度8.1m,产状206°∠46°,最高品位6.18x10-6,平均品位1.83x10-6,矿体品位变化系数76.81%,厚度变化系数2%,说明矿化在局部地段富集,但矿体形态较为规则,厚度变化较小。矿石类型为褐铁矿一黄铁矿;MI-7矿体赋矿岩性主要为蚀变花岗斑岩,矿体产于斑岩脉与围岩接触带部位,岩石硅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多沿岩石节理裂隙呈细脉状产出,由1个钻探工程控制,走向长约160m,倾向延伸约40m,厚度1m,产状211°∠47°,平均品位1.2x10-6。
4控矿地质条件
地层、岩性的控矿作用矿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为下一中二叠统马尔争组地层、古近系沱沱河组和第四系,其中马尔争组中段花岗斑岩、蚀变破碎带、角砾状灰岩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本次通过矿区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成矿元素在各地层.岩性中含量的统计及与东昆仑和青海省成矿元素丰度值的对比,亚日何师矿区花岗斑岩、蚀变破碎带、角砾状灰岩中主成矿元素Au、As、Sb浓集系数比东昆仑和青海省元素丰度较高,说明花岗斑岩携带了-部分成矿物质来源,同时马尔争组高背景的地层为成矿流体萃取围岩中的有用组分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来源;Au、As、Sb这--高背景的元素组合指示了具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条件。
5矿床成因分析
东昆仑造山带是个多期一多旋回的复合造山带,岩浆活动始于元古宙,止于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岩石组合记录了东昆仑多旋回边缘造山演化历史。亚日何师金矿床成矿构造背景为晚印支期陆内构造从挤压向伸展转化时期,在印支晚期,随着巴颜喀拉洋的最后封闭,东昆仑地区进人由挤压构造体系开始向伸展构造体系转换,发生强烈的壳一幔相互作用,岩浆流体携带成矿物质在沿断裂构造上升过程中发生大规模水一岩反应,萃取围岩内成矿物质,上升到构造有利部位由于物化条件变化Au淀积成矿,伴随着地壳的强烈拾升,大气降水作用逐渐加强并占到主导地位,岩浆热液携带成矿物质沿着深大断裂迁移并与大气降水混合,与热的含矿岩浆流体发生混合,温度、压力等降低,沿裂隙充填和交代围岩,Au沉淀成矿。亚日何师金矿化的富集受次级NW-SE向断裂构造严格控制.在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相对富集,矿体多赋存于马尔争组中段碳酸盐岩地层中,多呈脉状、透镜状分布于印支晚期花岗斑岩及其与围岩接触部位,此外碳酸盐岩层间破碎带也是主要的含矿层位;矿体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硅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金属矿物组合主要为黄铁矿、褐铁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高岭土等;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等。矿床H、0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源于岩浆水,后期混入了晚阶段的大气降水。
参考文献:
[1]赵菲菲,孙丰月,刘金龙.东昆仑马尼特地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背景[J].地球科学.2017(06)
[2]薛长军,吕古贤,韩璐,王殿良,罗毅甜,袁月蕾,杨仁毅.青海省都兰县亚日何师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分析[J].矿物学报.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