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作为一种由于晶状体混浑浊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属于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老年白内障患者发病时会发生视力障碍,也有患者存在青光眼。当前针对于该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将浑浊的晶状体切除后植入人工晶体。多数患者因为视力下降以及对手术的恐惧会出现紧张或者焦虑的情绪。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的恢复十分重要[1]。程序性护理干预,是对各类护理模式有机结合,从整体出发,为患者提供规范、合理且科学的护理程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更高。本文就程序性护理干预在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讨论,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80例,时间为2023年6月份至2024年2月份,患者年龄63-85岁,均数(75.26±1.25)岁,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42例、38例;细划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研究数分析,P>0.05。
纳入条件:符合白内障的诊断标准;符合手术指征;沟通能力正常,可以完成护理配合;
排除条件:存在感染性疾病;视网膜病变;精神障碍或者老年痴呆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记录患者的血压、血糖、视力、眼压水平,准备好手术相关物品,冲洗患者的泪道。手术期间协助患者调整体位,合理消毒,术后固定眼部敷料,提醒患者按时用药,避免剧烈运动[2]。
实验组患者提供程序性护理,具体包括:1、组织程序性护理小组,护士长为组长,邀请眼科专家进行培训,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提升其沟通技巧,确定整个护理内容。2、健康宣教,为患者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对患者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估,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提升患者的认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2、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缓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患者受疾病的影响,加上对手术的未知,焦虑明显,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缓解内心的恐惧以及焦虑,稳定其内心状态[3]。4、术后,协助患者调整体位,交代患者注意事项,减少对眼部以及伤口的压力,避免发生撞击,减少患者低头的时间,避免伤口部位出血,术后一周之内眼部不碰水,降低感染。提醒患者按医嘱用药,不擅自减少药物用量,也不得私自增加药量,避免发生副作用。术后患者情绪较为焦虑,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开导患者,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保护好术眼,可以促进眼部恢复。若疼痛剧烈时,提供止痛药物,若疼痛较为轻微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疼痛[4]。5、用眼指导,告知患者术后规范用眼,避免对眼部未完全恢复导致眼部再次受累,影响手术效果。5、出院指导,出院后就密切观察眼部情况,一旦发生持续性疼痛、分泌物增多或者红肿症状时,及时检查。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以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涉及到的计量数据使用(n%)表示,数据通过t进行检验。对本文中所生成的数据均使用SPSS20.0数据包进行处理,显示P<0.05 为差异,说明结果有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视力评分差异不大,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评分显佳,p<0.05。
2.2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
3 讨论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白内障患者数量逐渐增加。对于老年白内障患者而言,多存在基础疾病,患者身心脆弱,应给予积极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恢复十分重要。当前针对于该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常规的护理收到的效果欠佳,为患者提供程序性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内心状态,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