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协质量管理总体思路及工作程序
1.总体思路
以确保航天产品质量和航天器任务圆满完成为宗旨,秉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理念,坚持“系统完整、科学有效、规范严格”的原则,实现“全领域、全级次、全过程、全要素”覆盖,做到“供方有名录,准入有审核,选用有依据;关系有侧重,能力有验证,组织有检查;外协有要求,要求有分解,落实有监督;过程有参与,关键有管控,验收有记录;数据有采集,绩效有评定,风险有措施”。
2.工作程序
以航天产品研制过程为主线,从组织和项目2个维度统筹考虑,提炼外协产品质量管理控制点,形成组织质量管理与项目产品保证有效融合、协同统一的外协质量管理工作程序。
二、合格供方名录管理
1.资质审查
协出方对外协供方的资质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专业研制生产能力、质量信誉、质量管理体系资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资格、保密资格、静电防护管理体系资质等。对于电子装联与印制板等特殊过程的外协供方应检查其特殊过程资质。
2.等级评定
新增外协供方的等级评定项目侧重于质量能力审核。名录内外协供方的等级评定包含质量能力审核、科研生产体系评价、交付产品质量评价、快速响应能力评价、售后服务评价等方面。质量能力审核重点审核外协供方完成任务的技术及管理能力。科学合理搭建等级评定要素框架,细化要素标准,量化统计和评价公式,结合具体产品和实现过程确定重点检查项目,关注新技术、新器材、新工艺、新状态、新环境、新设备、新单位、新岗位、新人员、新流程等“十新”及关键和特殊过程,避免体系检查满足要求而产品实现不满足要求的“两张皮”现象。
3.新增外协供方准入
对于新增外协供方,对其资质进行审查,剔除资质不符合要求的外协供方;资质审查通过后,方可开展等级评定,将通过等级评定的新增外协供方纳入外协供方名录。
4.名录内外协供方等级评定
对于名录内外协供方,定期对外协供方的资质保持情况进行收集、验证与评价;按照计划开展等级评定工作,确定外协供方的等级;对等级评定结论为不合格的外协供方取消其资质并及时从外协合格供方名录中剔除。
5.名录动态更新
定期按等级评定结果确定新增合格供方、等级发生变化的供方、取消资格的供方,形成新一期外协合格供方名录并发布,优先选取评定等级高的外协供方。
三、外协过程质量管理
1.设计开发阶段
协出方加强外协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从设计开发源头保证外协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1)参与外协产品设计分析
协出方参与外协产品设计分析工作,重点协助其做好任务剖面分析、特性分析、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与分析、测试覆盖性分析、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与分析、研制流程制定、产品数据包策划等工作,监督外协供方针对识别出的技术风险,制定有效措施。
(2)元器件、材料确认
协出方组织对外协产品元器件和材料选用情况进行确认,对选用的新材料、新品元器件、目录外材料和元器件等的验证工作项目和计划进行审查。禁止使用禁用元器件及材料,对于必须使用的限用元器件及材料需开展验证、审批工作。
(3)工艺确认
协出方组织开展工艺选用确认,审查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协调性和可实现性,对照禁限用工艺目录审查工艺清单,禁止使用禁用工艺,对于必须使用的限用工艺需开展验证、审批工作。组织开展新工艺鉴定方案的评审,鉴定完成后对工艺鉴定总结进行评审。
2.生产阶段
生产阶段质量影响因素较多,对“人、机、料、法、环、测”(简称5M1E)要求高,生产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由协出方协助外协供方建立生产基线并严格管控,强化生产全过程全要素控制。
(1)生产基线建立
协出方监督外协供方在正样产品投产前,梳理生产基线内容,形成生产基线报告。协出方参加外协供方生产基线的评审,审查基线状态与鉴定状态的一致性,现场查证生产基线报告与生产基线文件、生产现场现行状态一致,并能够正确描述生产全过程的5M1E状态。评审通过后固化5M1E等生产状态,确定产品生产基线。
(2)生产准备状态检查
正样产品(再)投产前,协出方参加生产准备状态检查(再投产前生产状态确认),按生产基线文件清单逐项确认生产状态与生产基线的符合性。
(3)生产基线执行控制
协出方通过强制检验、生产现场检查等方式,监督检查外协产品生产状态与生产基线的符合性,严格控制外协产品生产基线变更。对于复杂新研产品,协出方参加产品合盖前检查,对产品的实物工艺状态进行确认。
3.软件
航天产品软件的重要性及其研制和管理难度日益增大。协出方对外协软件研制过程的配置项定义、需求分析、概要设计、确认测试/设计确认、第三方测试/验证、验收与固化等关键质量控制点进行确认。
(1)配置项定义
在航天器研制初期开展软件系统设计,明确信息流、控制流、系统资源分配,完成配置项定义。
(2)明确外协软件技术要求、验收测试要求
将软件配置项定义及技术要求纳入对分系统和单机的技术要求中,确定配置项功能、性能、分系统内部接口等。形成验收测试大纲或在对分系统和单机的技术要求中明确验收测试要求。
(3)外协软件任务书与测试要点编制
对每个软件配置项编制独立的软件研制任务书/用户需求,识别安全关键任务和在轨维护等要求,明确软件运行工况。提出测试要点,确保软件开发与测试人员对硬件特性、飞行工况、故障模式、边界底线、测试环境与真实运行环境的差异等理解到位。
(4)外协软件任务书与测试要点评审与交底
对软件研制任务书/用户需求与测试要点文件进行评审,审查其与系统及单机任务要求的一致性,审查分配需求的完备性、描述正确清晰性、实现合理性及可测试性等。与外协供方开展技术交底,确保任务书/用户需求、测试要求理解到位。
(5)参与外协软件需求分析评审
协同外协供方开展需求分析,参与外协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沿用可行性分析/更动影响分析评审,关注对任务书/用户需求的双向追踪是否一致且覆盖全面。
四、基于数据的外协供方绩效评价与动态管控
外协质量管理是航天企业供应商管理、航天产品保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出方需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外协质量管理能力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对外协供方的带动和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提升外协质量管理能力。以确保航天器任务圆满成功为宗旨,从组织质量管理和项目产品保证2个维度综合下功夫,建立统一的外协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程序,注重供方关系管理,强化外协供方评价、准入、选用、监控、退出机制,加强外协产品实现全过程管控,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以过程数据为基础开展产品关键特性稳定性及供方产品保证能力波动性动态监测和评价,确保交付优质产品,开创互惠共赢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局面,实现协同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南,史梅花,姚远,戴伟.面向航天信号数据的柔性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1,31(04):182-186.
[2]卿寿松,韩天龙,张妍,尹玉明.航天产品分级分类方法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21(0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