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大召开以后,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合理进行土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化土地用途的管制,有利于保持空间开发资源的平衡,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土地用途管制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的关系
在社会日益发展、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提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舒适、稳定与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而土地用途管制可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土地用途管制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因此,二者间有着必然的关联。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土地资源,合理进行土地资源的整合、制定科学的利用规划,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发展。如过于追求社会发展而随意进行土地的使用与开发,将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合理进行土地用途规划,提高可利用土地的数量,对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应结合生态问题及其发生原因而合理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加强土地治理,优化土地格局,营造适宜人居的舒适生活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发展,进而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运用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国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1、确保各级主体功能区策略的有效实施
(1)明确建设用地占比,强制实行国土开发管制
由于土地开发缺乏严格的管理致使土地不合理开发现象频繁出现,进而导致生态功能下降,因此,应以空间开发规模为依据,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开展经济活动,确保土地利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进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的合理构建。对建设用地比例进行明确,科学进行工业及城镇发展布局,平衡土地开发与生态平衡间的关系,加强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实现高效、集约化的国土空间发展。
(2)加强土地用途监管,优化国土空间结构。
应合理分配生产、生活及生态用地,保持空间结构平衡,明确各种用途用地的边界,并对空间规模进行界定,确保空间结构的合理优化。以发展需求为依据,对优化及重点开发区域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用地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分配农业用地。对限制开发地区,应在确保农业及生态用地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用土的规划,减少生活用地的面积。对于禁止开发区域来说,应将生态用地的规划为主,适当进行生活用地的分配。
(3)增强生产用地效益,促进产业发展
对于优化开发区,应率先确定国土工业化率,即合理确定地区工业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例,同步实施各级各类工业园区不同产业类型用地的投资准人和开发效益门槛,根据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空间梯度、产业导向、发展定位的不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对于重点开发区在选择产业发展项目时,也应从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通过设置差别化的工业用地规模和产业用地准入,从提升空间开发利用效益出发,严格规范产业项目落地,促进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协调。
2、合理拓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空间
(1)明确城镇建设用地的比重
根据城市开发规划,以地区发展状况为依据合理进行城镇地区发展定位的明确,对人口及土地比例进行有效协调,对城乡建设当中城镇用地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以人员流动为依据进行土地的合理配备,进而促进土地用途管制功能的展现,促进城镇的和谐发展。
(2)促进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合理提升
以城镇的产业结构为依据,推动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发展,进而实现城镇绿色发展的目标。根据人口基数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化评价指标,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3)合理规划城镇生态用地
以自然发展规律为依据,合理进行生态用地的规划,确保城市建设保留生态环境原有的生态特征,将规模大、连续性强的绿色用地保护起来,营造绿色、环保、舒适的生态空间,为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保留自然空间,使人可以感受在城市中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条件。
3、加强国土生态综合整治力度
(1)整治城镇建设用地整治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对3大优化开发区和19个重点开发区,坚持统筹规划、生态优先、优化布局、严格管制的原则,拓展城市生态开敞用地空间,推进绿道网建设,建立联接城乡绿色用地空间体系,逐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对重点城市,通过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科学部署城市生态用地空间,发展立体绿化,加快公园绿地建设,完善居住区绿化。同时,强化城镇山体、水体、湿地等地类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景观长廊。
(2)实施农村地区的国土生态综合整治
以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通过实施土壤修复、污染防治、增加挂钩、土地复垦等工程,逐步实现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提高、建设用地总量适度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合作、整合资金、维护权益的要求,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强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逐步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集中,进一步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及生态环境,传承乡村生态文化景观特色。
(3)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国土生态综合整治
一是通过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强化林地、草地、水面和湿地空间保护管制,重建恢复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二是以土地专项整治为动力源,加强水土专项治理,在黄土高原、长江上游、西藏“一江两河”等地区实施综合整治工程,采取工程、生物、农业等综合措施,将重点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利用l5年左右时间,实现可治理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治理。三是分类治理沙漠化土地,实施轻度沙漠化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沙化土地治理,构建重度荒漠化地区的完整防护体系,实行少数沙化严重地区生态移民,重点实施京津风沙源等综合整治工程。
结语:在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不合理开发现象的存在是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难以正常发挥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确保主体功能区保护策略的有效实施,对城镇建设空间进行合理拓展,加强国土资源的综合整治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支持,进而推动社会与经济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京存.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农村科学实验,2019(9):105-106.
[2]全坚,叶宗达,田蕙.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究[J].冶金管理,2019(5):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