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川”地域文化教学资源开发研究——以焦作煤炭为例
徐海霞 王团结 张爱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徐海霞 王团结 张爱红,. “怀川”地域文化教学资源开发研究——以焦作煤炭为例[J]. 煤炭技术研究,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299.
摘要:
焦作一个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城市,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城市,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历史变迁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发掘乡土教学资源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在发掘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具体体验,引发共鸣,客观上提升学生了解、认识及理解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我们展开了以“怀川”地域文化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的一系列研究。
关键词: 怀川; 煤炭 ;教学资源
DOI:10.12721/ccn.2022.157299
基金资助:

一、千古积淀的文化精神——“怀”

早在远古时代,焦作就留下了黄帝部落的踪迹,山河怀抱下的焦作成了我们祖先选择生存的理想之地。从夏商时起,“怀”作为大水怀山襄陵之意赋予给焦作特殊的文化内涵。至此,焦作在五代属于怀州,元属怀庆路,明清属怀庆府……中间经历了几次更名,直至1956年改为焦作市沿用至今。但是“怀”跟随焦作从历史中走来,始终未曾离开。我们把山药叫怀山药,把菊花叫怀菊花,商人叫怀商,地方叫怀川,在外的焦作人我们又称他们为怀川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太行与黄河怀抱中成长的“怀川人”对“怀”的理解早已超出了地方概念,我们视其为焦作千古积淀的文化精神。

二、千古兴衰的历史坐标——焦作煤炭

每座城市都有它特定的标记。焦作,因煤而生,伴煤而兴,这是历史所赋予焦作的印记。焦作开采煤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宋元时期,形成规模化开采,明清特别是晚清伴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从1897-1913短短16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煤矿投资高达1400万元,1915年焦作福中总公司成立,拥有矿工两万余人,古老的怀川成为当时中国新兴的经济中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焦作矿工积极响应 “反帝反封”的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号召,1923 年积极响应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 年 “五卅”惨案发生后,焦作煤矿工人进行了近9个月的大罢工直至为了响应北伐保存革命火种才宣告结束。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高度评价了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并盛赞焦作矿工 “特别能战斗”。如今“特别能战斗”的焦作精神依然鼓舞着怀川百姓。

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焦作的发展因为过度依赖煤矿资源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曾一度在80%以上,这种现象最终导致焦作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焦作该往何处去?焦作的缝山针给出了答案,焦作率先给出了焦作方案,成功实现转型,并惊叹为焦作现象。

图片1.png

如今的中学生却对这一历史知之甚少,这一时代印记怎样才能不被遗忘? 2020年7月9日是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95年纪念日,我们来到焦作中站区王封矿西大井红色教育基地寻找答案。

在王封西大井1919文化旅游园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先后参观了原西大井井架、英福公司坑口电厂旧址、英雄广场、焦作矿区委员会旧址、王封档案馆、大井小巷一条街等纪念地,观看了情景剧《工人夜校》《送别矿工》等情景剧,观看《百年王封宣传片》,深入了解了焦作百年老矿的前世今生,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浴血奋战、不怕流血的牺牲精神和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当身处矿井之中学生了解矿工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当他们听说矿井之下随时可能会出现危险时,特别是当他们看到最早的“煤油灯”——老鳖灯,了解到到十三四岁的小男孩需要用嘴叼着,匍匐前进地进行挖煤时,竟然还因为想要省下油补贴家用的时候,不禁感叹那时的少年身上担着和年龄不相符的责任,为他们的成熟懂事感到敬佩。

王封矿建矿122年,百年历史通过矿车轮,齿轮,链条,发动机,电视机,缝纫机……等古老的工业元素镶嵌上墙,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参观学习,将焦作地貌特征,煤矿前世今生真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亲身体会与操作让学生重拾记忆,留住了历史教训与反思。

三、千古传承的宏大宣言——怀川展新颜

怀川不止有优质的煤矿资源,更有惊艳世界的云台山,汉代陶仓楼,被誉为“瓷中君子”的绞胎瓷,四大怀药……这些都是怀川递给世界的名片。

2020年11月,焦作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12月“太极拳”申遗成功,昔日的“煤城”正蝶变为“美城”。377万怀川人正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践行焦作宏大宣言,要让焦作创造新的传奇。

结语

乡土教育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祖国、家乡的热爱。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着所在地区的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比较滞后的遗憾。唯有了解才有热爱,只有深入的了解才有深刻的热爱,“家国情怀”教育如何落地,我们教书育人的初衷如何实现,也许从了解家乡开始就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薛祖本.被毛泽东称赞的焦作煤矿大罢工发生地——焦作[J].中国老区建设.2015(02).

[2]薛世孝.1925年英 国福公司焦作煤矿反帝罢工——纪念焦作美工罢工暨工会成立80周年[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 第1期2005年2月.

[3]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04-01(7).

[4]何文辉.多元文化背景下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地区为个案[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