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查证区位于伊春-延寿岩浆弧,早白垩世火山喷发区域构造的边缘基地隆起区,处于平顶山金矿的南部,具有寻找蚀变岩型金矿的条件。
一、地质特征
1、地层
①新元古-中元古界大盘道组(Pt1-2d):分布于区外北西部及区中部,出露面积很小;以残留体形式分布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中,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受后期岩浆岩的侵入和构造活动影响,其形态支离破碎,连续性差,产状多变,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40°-65°,局部反倾。地表岩石风化后呈砂土状。该地层与成矿关系密切,为本区主要含矿、控矿层位。②白垩系下统淘淇河组(K1t):分布于区北东角,出露面积较小,约占区面积的5%,呈面状覆盖于晚三叠-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上部,主要岩性为砾岩、砂岩夹薄层粉砂岩。③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区西部沟谷中,由腐植土、亚粘土、砂砾及残坡积土组成。
2、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T3J1ηγ)及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K1ηγ)。①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呈岩基状分布于整个查证区。②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分布于区的南西部,呈脉状侵入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中,与围岩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呈侵入接触。
3、脉岩
区内脉岩较发育,主要为闪长岩脉和玄武岩脉;为后期沿构造或薄弱环节侵入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中,与围岩呈侵入接触。闪长岩脉与成矿关系密切;玄武岩脉出露于区的东北部。
4、构造
断裂构造发育,见10条断裂构造,与成矿有关的主要为F3、F4断裂。Ⅳ(Au)-①矿化体、Ⅳ(Au)-②矿化体和Ⅳ(Au)-1矿体赋存于F3断裂内,Ⅳ(Au)-1赋存于该断裂内黄褐色-金黄色断层泥中;Ⅱ-(1)矿化带和Ⅱ(Au)-①矿化体赋存于F4断裂内,Ⅱ(Au)-①矿化体赋存于该断裂内黄褐色断层泥中。
二、地球物理特征
区内磁场为大面积近零值平稳负磁场为本区的正常场,北部有面积性异常,西部、中部见串珠状异常,东南部有一小型异常;异常区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其余方向断裂不明显。电场特征:①圈定2条视极化率异常带ηs-1、ηs-2和1片极化率异常区ηs-3。推断1和2号两条异常带为断裂构造带后期填充物金属硫化物含量较高所致,3号异常范围较大,可能为二长花岗岩中局部金属硫化物富集引起。②视电阻率数值普遍较低,地表可观察到岩石较为破碎,是花岗岩视电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土壤测量金异常与Dρs-1的低阻带下部位置相近。
三、地球化学特征
区内圈出单元素异常133处,组合异常3处。单元素异常主要集中在区西部、南部,以Au、As、Sb、Hg、Bi异常为主,Au、As、Sb、Hg、Bi异常套合较好,异常强度高、规模大。3处组合异常均规模大、强度高、组分复杂、套合较好。1号组合异常Au元素与其的指示元素As、Sb元素吻合较好,且Sb、Hg元素具内带,浓集趋势明显,浓度分带清晰,规模较大;2号组合异常主成矿元素Au与其指示元素As、Sb套合较好;3号组合异常虽然主成矿元素Au异常面积较大但是强度较弱,Au元素与其指示元素As、Sb元素吻合较好,且As、Bi元素具内带。
四、矿化蚀变与矿(化)体特征
依据金矿(化)体赋存空间位置、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特征,现本区划分Ⅰ、Ⅱ、Ⅲ、Ⅳ金矿化蚀变带,圈定金矿化带4条,金矿化体3条,金矿体1条。
1、矿化蚀变特征
区内近矿围岩蚀变强烈,尤其是含矿性较好的二长花岗岩破碎蚀变带及二长花岗岩与大盘道组片麻岩接触带,蚀变强烈。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
金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二长花岗岩破碎蚀变带中或呈大盘道组片麻岩与二长花岗岩接触部,具有片麻状构造岩石和褐铁矿化石英脉显示出矿化信息。破碎蚀变带产状220-240°∠50-60°,大盘道组片麻岩产状变化较大。
Ⅰ-(1)金矿化带赋存于大盘道组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接触部,位处F5断裂西侧,其形态、产状受F5断裂和岩浆活动影响,形态扭曲变形;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40-65°;推测长度100.0m,揭露宽度2.0m。Ⅱ-(1)金矿化带赋存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与闪长玢岩接触部;其形态、产状严格受F4断裂控制,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65°。该矿化蚀变带西侧圈定1条金矿化体Ⅱ(Au)-①,推测长度100.0m,揭露宽度1.0m,Au平均品位0.48g/t。Ⅲ-(1)金矿化带赋存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中;总体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0°;推测长度50.0m,揭露宽度1.0m。Ⅳ-(1)金矿化带赋存于F3断裂中,其形态、产状严格受F3断裂控制;推测长度80.0m,揭露宽度3.0-15.70m,从北至南呈楔形尖灭;总体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60°-70°。在Ⅳ-(1)金矿化带内,金矿(化)体赋存于破碎蚀变带内呈黄褐色-金黄色断层泥中,金矿(化)体与围岩界线为渐变关系,圈定出Ⅳ(Au)-1矿体和Ⅳ(Au)-①、Ⅳ(Au)-②两条矿化体。
2、矿(化)体特征
①Ⅳ(Au)-1矿体:位于Ⅳ-(1)金矿化带西部,推测长度40.0m,揭露宽度2.20m。Au平均品位3.20g/t,最高品位3.75g/t。②Ⅳ(Au)-①矿化体:位于Ⅳ(Au)-1矿体西部,推测长度80.0m,揭露平均宽度0.9m,Au平均品位0.50g/t。③Ⅳ(Au)-②矿化体:位于Ⅳ(Au)-1矿体东部,推测长度40.0m,揭露宽度2.0m。Au平均品位0.46g/t。④Ⅱ(Au)-①矿化体:推测长度100.0m,揭露宽度1.0m,Au平均品位0.48 g/t。
五、成矿潜力分析
本区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岩性较复杂,岩浆岩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发育;圈定了金矿化带4条,金矿化体3条,金矿体1条。本区物化探异常吻合程度高,现发现的金矿化蚀变带蚀变范围广、规模较大,赋存于其中的金矿(化)体品位较高,本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本区成矿与黑云斜长片麻岩、闪长岩关系密切,现发现的金矿(化)体赋存于闪长岩或黑云斜长片麻岩与二长花岗岩接触部的破碎蚀变带中。在地表加强对破碎的黑云斜长片麻岩与二长花岗岩接触部破碎蚀变带的寻找,通过地表工程揭露,控制物化探异常浓集中心和矿化蚀变带,确定异常源岩性和构造,查明成矿地质条件、矿化蚀变范围和矿(化)体特征。结合地质背景、高磁异常、激电中梯测量异常继续布设槽探工程验证,槽探工程穿透化探异常浓集中心。对区内已发现的矿体部位开展激电测深工作,了解异常体规模及产状,指导下一步钻探施工。对重要矿(化)体和重要的物探异常建议开展钻探工程进行深部验证。利用钻探对已知矿化带和激电测深异常进行追索控制,了解矿化体的规模、产状和空间分布特征和引起激电测深异常的原因。综合研究地、物、化资料,探究找矿标志,总结成矿规律,对本区找矿潜力进行初步评价。预期有望提交小型金矿产地一处。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地矿局,1993,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
[2] 曲关生等,1997,黑龙江省岩石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 韩振新、郝正平等,1996,黑龙江省主要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4] 韩振新、徐衍强、郑庆道,2004,黑龙江省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矿床成矿系列及其演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