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人文关怀和沟通
孟令军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孟令军,. 疫情下的人文关怀和沟通 [J]. 航空航天学报,2024.11. DOI:10.12721/ccn.2024.157095.
摘要: 目的:对人文关怀应用于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 100 例 2021年 6 月~ 2021年 10 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抢救室患者,并随机分为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实验组(接受人文关怀)各 50 例,对两种不同模式的护理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护理前SDS评分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DS评分及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满意度为90.00%,2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关怀应用于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在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均具有极其显著的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 人文关怀;急诊抢救室;护理工作
DOI:10.12721/ccn.2024.157095
基金资助:

急诊抢救室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部门,接待的患者具有病情严重、发展快、预后差等诸多特点,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过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敏捷的应变能力。人文关怀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护患关系,能够确保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使患者的痛苦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以患者为中心”护理服务理念能够使整体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并且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的思想负担减轻,让患者对检查、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积极主动的配合,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21年 6 月~ 2021年 10 月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急诊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50 例,男 31 例,女 19 例,年龄(18 ~ 69)岁,平均(42.6±4.2)岁。患者中,15例车祸外伤,21 例一氧化碳中毒,6 例烧伤,5 例食物中毒,3 例其他。观察组 50 例,男 29 例,女 21 例,年龄(19 ~ 70)岁,平均(43.1±4.5)岁。患者中,13例车祸外伤,20 例一氧化碳中毒,7 例烧伤,6 例食物中毒,4 例其他。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诊临床诊断标准;②入院后患者均得到确诊,且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排除标准:①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排除合并有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其他生理或病理者;③排除合并由于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心律失常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有基础性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人文关怀。

1.2.1 构建人文关怀模式体系

组建由护士长、护理组长及骨干共 10 人组成的人文关怀小组,研讨人文关怀模式的构建,并组织培训及督导。具体是:①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人文关怀的理论和实践,并确定以Watson博士的人文关怀理论为框架,参照国内学者黄弋冰编制的人文关怀能力量表8个维度及人文关怀标准,建立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理论基础和依据;②开展访谈。调研 50 名急诊患者的关怀需求及对护士最认可的关怀行为及最反感的行为,了解患者对人文关怀护理的认知与需求,为建立具体的人文关怀行为提供参考;③分析流程。召开护士长和护理骨干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法对急诊救治流程进行分析,从急诊患者的接待、预检、分诊、检查、救护、转运、实施健康教育等,讨论诊疗与抢救中的所有环节是否都畅通无阻、以人为本;④制定关怀内容及措施。根据以上的资料查询、访谈及流程分析,确定人文关怀模式的重点框架内容为:优化救护流程、全面评估需求、规范护患沟通、完善健康教育、关注身心舒适、创建人文环境,并通过查阅文献、头脑风暴法,制定了相应的人文关怀措施,将关怀标准落实到各项护理操作和行为中,使之更具可实践性。

1.2.2 人文关怀模式体系的实施

(1)人文护理岗前培训

选拔资历深、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急诊科人文护理小组,开展护理关怀理论、护士礼仪学、护理伦理学等系列培训课程,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护理理论知识;此外从院外聘请人文关怀专家来本院进行专题讲座,让人文关怀理念更好的深入护理人员心中。所有培训人员均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不定期的开展人文护理知识的自学及分享实践讨论会,及时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进行结合和更新,不断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

(2)人文护理细节

调整护士站与急诊抢救室的距离,使护理人员更迅速更及时地为急诊患者提供临床护理服务;采用APN 排班模式替代传统排班,每班均由年资高的护士作为组长,有效降低年资低的护士单独轮班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安排专人进行常用急救药物的供应与配置管理、对各项急救器材做定期检查,以备急救之需;依据急诊抢救室最新护理病历书写规范与要求简化患者护理病历记录为护理表格记录,更加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开展情景模拟演练,使得医护人员在急救护理时做到头脑冷静,动作娴熟,忙而不乱,让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强化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第一时间了解病情恢复情况,鼓励并指导患者及家属与护理人员一起努力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3)科室特色

急诊抢救室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面对患者要做到面带微笑、情绪饱满、主动热情,以人为本地尊重患者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在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中使用礼貌文明语和慰问语;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给予贫困患者公平、平等的呵护与关爱。另外急诊抢救室护理组每周进行一次人文护理学习检讨,通过鼓励先进、督促改善的方式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观念。同时,每周进行一次护理调研,按月、季度分别设置月或季度科星、区星、组星,并与个人绩效奖金关联。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抑郁量表(SDS)及SAS 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进行评定,得分越高,心理波动越大。(2)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总分 100 分,得分≥ 90 分为满意,得分在 70 ~ 90 分为一般,得分 <70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护理前后心理波动变化比较

表1 2组护理前后心理波动变化比较

118.png2.2 2组护理后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满意度为 96.00%,对照组满意度为90.00%,2 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2组护理后满意度比较 [n(%)]119.png

既然关怀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将永远与护理专业难以分割。许多护理学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护理关怀的研究。有些护理学家甚至提出了护理是一门关怀科学的看法。Dunlop认为,关怀不应是护理的主题思想。因为护理要想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专业,就必须有其独特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并有客观的指标来反映其科学性。而关怀是一种主观体验,是女性的特征之一,也是女性每日家务劳动的具体反映。女性一生平凡的家务就体现了关怀,如抚育儿女、照料家人的生活及身体健康等。

从社会批判科学的观点来看,关怀与护理的特定关系有其特殊的历史及社会原因。社会特定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因为护理工作起源于女性对家人的照顾,而且一直以女性为主,而关怀又是女性的特征之一,似乎护理就是关怀天经地义。但护理学如果想真正成为一门专业,是否只将关怀作为唯一的专业主题是值得深思的。

Gardnor指出,一个专业的形成往往是以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为社会谋福利而开始的,先是职业活动再逐步演变为专业活动。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一个专业逐渐建立了其科学的理论体系、正规的教育过程、独特的实践方式及特定的社会地位。医学专业正是这种转化的范例之一。在由职业转化为专业的过程中,医学逐渐淡化了其慈善和关怀的中心思想,而将治疗和科技作为形成专业的基础。

护理的特殊性、以女性居多的特点,以及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原因使其专业化过程极其艰难与缓慢。由于护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难以淡化其关怀与慈善的中心思想,因此,护理专业仍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亚专业,或医学的辅助专业。

3 讨论

3.1 人文关怀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确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主张人道和照顾性。而让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护理、治疗,帮助患者掌握病情、建立积极心理应对,消除其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使患者身心舒适,就是人文关怀管理。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满意度为 96.00%,对照组满意度为 90.00%,2 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共情护理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技术,是人文关怀最好的途径,也是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而为病人创造舒适的就诊环境是护士最应该付诸行动的。本研究根据急诊抢救室患者的救护特点和关怀需求,以人文关怀理论为基础,参考相关研究,制定了急诊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并在救护工作中进行实践,重点是优化救护流程、全面评估需求、规范护患沟通、完善健康教育、关注身心舒适、创建人文环境,并将共情融入护患沟通,有效提高了患者对人文关怀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人文关怀护理,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尤其是对主动关心、及时解决需求、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的满意度较高。说明在人文关怀护理中,重视护理告知和沟通,在治疗前给予说明和解释,提供专业健康教育,能满足患者对各类信息的需求。而护士主动关心患者,及时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及不舒适,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让患者感受到安全及情感上的支持,减轻不良情绪,建立起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积极心态。

3.2 实施人文关怀必须建立标准化流程

要提高人文关怀质量,提升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必须将较为抽象的、难以测量的人文关怀具体化,即通过护士的知识、态度及行为等加以体现,才能使人文关怀护理迈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Kipp通过构建急诊抢救室关怀护理标准,规范护士在急诊分诊、患者入院、患者治疗及患者出院等护理服务中的关怀行为,促进护士作出关怀行为,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陈莉等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常规抢救流程进行增加人文关怀内容的改进,并将改进后的流程用于在临床护理实践,使患者感受到关怀、认为医护人员可以信任、感受到陪伴、得到关注。本研究也通过修订完善各项护理流程,将人文关怀护理融入护患沟通和实际护理工作中。从护理巡视、执行操作、交接班,到健康教育,在工作各环节融入具体的人文关怀语言及行为,明确了临床护士人文关怀的行为标准和规范,为护士实施临床人文关怀护理工作提供了指南,从而使人文关怀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推行人文关怀护理,必须确立人文护理理念、挖掘人文护理要素,通过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完善人文护理的细节,才能落实人文护理的举措,实现护理技术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体现个性化、温馨的护理服务。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需要,更好地用人文关怀去服务患者,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法学,美学,伦理学以及预防,保健知识,不但要进行个人自学,还要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增进学习的互动性。急诊抢救室是救治生命的前沿阵地,接待患者时间短,病情重,使急诊科护士,逐步形成全面护理的新能量,通过人文关怀加强的家属对医护人员的理解提高抢救率,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综上所述,护理是一门关怀的学科。护理专业为人类提供关怀,护士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护理关怀并具备与关怀有关的广博的知识,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但关怀不是护理专业的唯一指导思想。通过对关怀多角度、多侧面的深入研究,推动了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及完善。同时,对关怀的概念、过程、方式以及结果的各种不同观点进行研究,有助于护士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更具治疗性的有效的护理关怀。

参考文献

[1]杨剑,张其红,田钰等.对急诊护士实施肾绞痛人文关怀情景模拟培训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5,30( 22) : 14-15.

[2]张良,栾瑞,张红利等.人性化视角下医院急诊科一站式服务的实施与优化[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 7) : 42、43.

[3]Watson J,Foster R. The attending nurse caring model: integrating theory,evidence and advanced caring-healing therapeutics for transform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J].J Clin Nurs,2021,12( 3) : 360-365.

[4]罗静,杨梅妮,黄美娟等.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0(4):598-599.

[5]郭春芳,赵欣.人性化护理应用于急诊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0,9(27):219-220.

作者简介:孟令军,1998年5月,女,满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专,北京市航天中心医院,护士。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