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是土地利用的前提,更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当前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耕地保护面临严峻考验,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可以进一步让我国的耕地总量始终保持动态的平衡,可以有效地保证我国在粮食方面的稳定、安全。此外,在为土地进行完善的、有效的、系统的整治工作后,可以使得土地达到更为理想的使用效果,优化土地利用的类型。例如在整治工作中可以进行土地平整工作,保证地块可以更为规则化,优化我国的农业用地的基本建设。而如何面对和解决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1 当前土地整治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群众参与不足、不符合实际情况
由于我国在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中发展较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很多政策和应用技术还不到位。而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要想被大众接受,就必须加大的宣传,不断地增加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的影响力,真正的建立起扎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当前主要的问题是一方面项目的可行性不足,在立项过程中无法进行深入调查,更没有和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交流 ;另一方面是部分项目在进行土地平整或修建田间路及水利设施时,不可避免地要清除部分群众已种植的农作物或占用部分原有耕地,项目区群众对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不理解,进而对施工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一些人民群众对土地整治工作期望过高,期待能解决自身生产以及生活的所有问题。
1.2 注重新增耕地面积,忽略了生态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设置土地整治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新增耕地面积,用于补充耕地占补平衡,在资金使用上主要偏重于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上主要保证对新增耕地的要求,在项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上做不到和谐共存,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新增耕地规模的边界、图斑、地类、地块能较为清晰的设计并组织实施,与周边的环境融洽工程设计的基本很少,资金的使用上基本不存在。
1.3 注重项目实施的目的,忽视了项目实施目的
从政府部门来讲,设置项目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要产生补充耕地产能指标,特别是原国土资源部门设置的项目,土地开发项目的目的是产生新增耕地指标,土地整理项目的目的是产生补充耕地产能指标,土地复垦项目产生新增耕地面积,用于矿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对项目完成之后的使用效果管理较为宽泛。有的项目的立地条件较差也要上项目,有的项目适宜性评价上更偏向于农用地甚至耕地,一定程度上造成撂荒、弃耕的现象。
1..4 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及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这一块,土地整治工作的承担单位需要在申请进行土地开垦以及复垦初验的过程中,向有关的政府农业部门提交耕地质量评定申请文件。然而实际做法不一,有的地方农业主管部门还未实际参与到项目中来。
1.5 注重耕地等别质量建设,忽视了工程的实用性
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补充耕地政策是土地整治项目设置的“指挥棒”。一定时期对等补充耕地的要求,在某些程度上形成了为提高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而用一切方式增加土壤改良工程措施,上水利设施,增加水浇地面积,进行打井、布设管道等措施。有的强行打井,有的远距离铺设水利网管,有的分级提水,造成水的运行、使用成本过高,农民经济算账划不来,形成部分水利设施的闲置或浪费。
1.6 注重项目的工程措施,忽视了生物措施的运用
农发、水利、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各有工程侧重,有的重点在农业景观,有的主要是水利工程措施,有的突出土壤改良,有的侧重规模面积,在综合生态措施、生物工程上实施的比较少,以致项目功能单一,综合效果不明显。有的在一个区域之内各自实施各自的工程,导致协调复杂化,给项目的报备也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失真。
2 土地整治工作的改进重点与方法
2.1 深入群众,制定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
需要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土地整治相关内容,让公众参与到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中,对项目予以全面的了解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使规划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保证方案设计的更科学、合理。在项目区选择规划确定在以后要及时公示,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聘请农民担任质量监督和调解员,让农民加入土地整治项目全过程。
2.2 树立整体生态建设理念,突出项目的综合性
土地整治工作中要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准确定位土地整治项目在生态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提升项目设计理念,打破部门壁垒,突破设计界限,综合资金使用,做到原地类布局优化,土地综合利用效能提高,真正做到宜农则农、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的综合引领作用。
2.3 发挥评价作用,强化综合评价的约束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的综合效益评价具有对项目的考核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在突出对土地整治项目经济、社会、生态评价的基础上,强化对项目的综合评价。开展项目区内与项目区周边的自然资源评价,建立项目区自然资源所有权清单,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工作,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项目综合评价的引导作用。
2.4 针对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及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建议
联合农业水利等部门制定完善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等别基础数据库 。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落实专项经费用于耕地质量的等别监测、更新工作。严格执行验收质量验收评定办法,项目验收之前必须提交耕地质量评定报告,否则不予验收。
2.5 突出结果导向,提高工程措施的实用
要改变一些项目上的工程,只是为了“算”,不是为了“用”的弊端,在项目立项、验收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各项工程措施的实用性,提取当地务实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后续管护阶段要跟踪使用效果,并将跟踪使用结果计入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内容。同时要加强对当地农民使用工程设备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保证充分发挥工程的使用效率。
2.6 落实和谐共生要求,提升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土地整治项目中要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解决好次要矛盾。在项目设计上牢固树立和落实生态共生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要突破项目范围线,路、渠、排水、该延伸的要延伸,使项目区内工程村庄相连,互联互通;标准该提高的要提高,使项目区内的工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周边景观相一致,突出环境的整体性,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结语
土地整治项目的相关工作,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地整治地区的用地合理性以及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率,但是其开展的时间较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优化和改善,不断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探索、总结,保证土地整治工作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真正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成为为民、惠民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田玉福.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初探[J].资源·产业,2005(2):38-40.
[2] 潘红卫.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253.
[3] 杜颂庶,杨慧.土地开发整理招投标存在的若干问题[J].中国土地,2006,12(1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