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1]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丰富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正式确认了新的经济运行机制[2]。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观点,使我国的发展方向逐渐明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后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中国经济体制进入到全新的持续发展阶段[3]。
1.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
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的格局。其中还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集体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中所占比过低。第二,国有经济在不同行业分布存在问题。第三,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差,使之国际上的竞争力不高。与世界龙头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盈利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第四,一些国有企业缺乏生存能力,效率低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把国有企业的一些机制问题解决,变得更加的强大[4]。
1.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是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劳动是当今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手段,因此这决定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商品经济对商品交换得出来的理论,即劳动创造了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围绕价值波动[5]。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
2.1 农村改革
2.1.1 价格改革
1978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1)针对统购价格过低的问题进行了价格改革,收购价提高了17. 1%,超额收购加价从30%提高到50%,平均价格提高了22.1%。(2)进行市场改革,恢复了农村集贸市场和长途贩运。(3)缩小生产队规模,允许包产到组或包干到组,但仍坚决维持集体生产制度,禁止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
2.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1年开始政府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到全国,到1984年全国农村99%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出现到全面推广的几年间,农业增长速度由原来的2.9%提高到7.7%,快了两倍多,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也比以前快了一倍[7]。
2.2 城市改革2.2.1 协调方
在协调方面,下放权力给各个省。各省分管以后,各个地方都抢着去投资,一时间经济发展快速,但紧接着就出现了物资短缺。当通货膨胀一出现时,中央就开始治理整顿,砍投资、砍项目。通货膨胀一放缓,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跟着放缓。而当经济增长放慢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权力又会被下放以调动积极性。
2.2.2 企业管理方面
在激励机制改革当中承认物质利益的作用。激励机制的改革是与过去改革的最大差异所在。当企业分享了利润的一部分以后,必须能用得出去才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原来的计划里并没有满足这部分需求的份额,所以就必须要有计划外的供给,于是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应运而生,计划单轨演变成计划和市场双轨并存的价格和配置体系,一轨由国家计划掌握,一轨由市场供需决定。从1979年到1984年,不管是钢筋水泥还是其他物资,基本上都是允许计划外生产和销售的;到了1984年以后,就逐渐减少国家制订的指令性计划,越来越倾向于市场,到最后计划就完全消失了。
2.2.3外汇管理方面1979年以后,改革首先是扩大地方的外贸自主权,允许各个省、市、自治区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其次,以综合性的贸易公司替代了单一产品的贸易公司,减少了指令性计划,而代之以指导性的计划,并实行外汇留成,综合性的贸易公司增加的外汇收入中的12%留给外贸企业自己使用。开始时,外贸企业留下的外汇如果不用,外汇指标就会过期作废。由于有些外贸公司外汇指标有余,有些公司指标不足,因此,从1983年开始成立了一个外汇调剂市场,允许外贸企业把自己的外汇指标卖给需要外汇指标的外贸公司或其他企业。外汇的调剂价格基本就是市场价。当然调剂价会高于国家规定的外汇价,通常要高出30%到60%。同时,国家也根据调剂价格即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调整官方的汇率。2.2.4金融改革方面改革前全国只有一家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当时人民银行起的就是会计、出纳的作用。从1979年开始,首先是恢复了四大国有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同时,建立了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为了提高银行的积极性,开始实行存贷挂钩,允许国有银行多存多贷,逐渐放松各种管制。建立资本市场,从1990年开始在上海和深圳设立股票市场[8]。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改革开放到如今,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让把中华民族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富强社会,只有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改革和发展齐头并进,社会稳定进步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二者间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9: 18.
[2]陈宇涵.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当代启示[J].智库时代,2018(36):7-8.
[3]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下)[Z].45.
[4]张建刚.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及其优势[J].经济纵横,2020(09):20-2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6]冒佩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2):38-42+85.
[7]蔡昉.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8]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