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的土地复垦是指对未利用、不合理利用、损毁和退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对因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整治和修复,以恢复其生态平衡和生产力。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可以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和优化空间布局,同时也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功能需求。而推进生态修复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探索土地复垦及其社会生态环境修复效益,能为后续土地整治提供借鉴依据。
一、土地复垦的原则
在土地复垦上,需立足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和土地复垦的实际情况,始终坚持以下原则:1.科学规划。对受损土地进行全面地调查和分析,了解土地的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土壤质量等情况,制定科学地复垦计划;2.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复垦方法和技术,使得土地恢复到最佳的可利用状态;3.综合治理。不仅要考虑土地的利用价值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治理,使土地复垦与当地的发展相调;4.经济可行。在保证土地复垦质量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复垦成本和经济效益,优先选择经济可行的复垦方案。5.合理利用。土地复垦后,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选择复垦土地的用途时,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市场需求、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6.“谁破坏、谁复垦”原则。由造成土地破坏的责任方负责土地复垦,包括土地平整、恢复植被、修复建筑物等;7.注重生态保护。在土地复垦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采用生态修复的方法,恢复受损土地的生态功能。
二、土地复垦的相关思考与建议
(一)推进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建设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我国应积极推进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建设。一方面,通过修订《土地复垦条例》,明确扩展和具化土地复垦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确保土地复垦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另一方面,依据《土地复垦条例》,应研究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化生态修复的法制保障。在具体的实践中,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生态修复政策与规划,切实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1]。
(二)争当土地复垦与修复排头兵
作为土地复垦与修复的排头兵,需要正确认识到土地修复是促进国土空间优化、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和生态功能提升的有效途径。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及时修复,以解决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大对于土地复垦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研究力度,以确保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全方位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需要将保障政策落到实处,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积极担当耕地保护的重任
耕地保护为基本国策,保护耕地不可或缺,需从三方面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一要对矿产资源集中与矿粮复合地区做好相对应的规划,将耕地保护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出来。二要加大对矿粮与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的严格审批与监管,对毁坏耕地的行为进行严格评估。三要制定有效政策,加强对矿粮复合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发挥整治力度,尽快恢复耕地,确保耕地成为优质耕地。
(四)全面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土地复垦对象主要包括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两大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如工矿、住宅、交通等在废弃后需依法复垦。除已开展的矿山和农村宅基地复垦外,还有大量因生产建设、拆除未尽建设等需待复垦。建议在农产品主产区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在重点生态区服务生态修复,严格临时用地复垦任务管理,推动非矿山建设项目土地复垦责任落实,完善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政策技术体系。
(五)探索服务生态产品价值体现
要想发挥生态产品的价值,离不开土地复垦。利用土地复垦能有效扩大其所具有的生态产品供给总量,发挥生态产品的价值。一能对修复与再利用被毁坏的土地、动植物、水资源等,提高其所具有的供给力。二能发挥土地复垦的政策优势,提高相关企业与资本参与修复的积极性,缓解国家的资金压力。三是面向政府,以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公共生态产品实施投资,有效减轻政府的压力[2]。方式投资的公共属性生态产品。土地复垦是其工程实施的生产工具,可减轻政府生态产品供给压力,解决生态修复投资的问题。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与科技创新
土地复垦作为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纽带,推动了我国土地复垦制度建设。国外关于土地复垦比我国早,有着诸多优秀的经验,我国需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如,借鉴法治化建设、社会主体参与、科技创新、资金管控等方面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土地复垦的技术与技能。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交流,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以此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土地复垦的影响力。
三、土地复垦的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从生态平衡恢复的角度来看,国土空间的土地复垦通过土地平整、沟渠填充等方式改善了土壤的质量和地形地貌,使得这些地区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并能保护原有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使得自然山水格局保持不变,为各种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此外,还能改善土壤质量,提升有机质、土壤结构调整;涵养水源,减少水资源的流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殖,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社会效益
土地复垦能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等措施,缓解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这还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能助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公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经济效益
土地复垦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农业产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能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此外,还有助于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结语
综上,土地复垦与人民息息相关,做好该修复工作十分重要。但由于我国开展此方面的工作比较晚,相关政策法规并未健全,需在今后工作中大力重视该工作,方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美好且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梁敏,徐军. 矿区土地复垦对耕地社会价值地影响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8):139-141.
[2]王青.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环境重建问题探究[J]. 冶金与材料,2021,43(4):175-177.
作者简介:冯树刚,男,1979年1月,山东滨州人,汉族。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级经济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土地复垦、土地整治项目等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