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μm激光切除术联合甲羟孕酮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治疗效果
谭爱琴 郭宇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谭爱琴 郭宇萍,. 2μm激光切除术联合甲羟孕酮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治疗效果[J]. 光电子进展,2021.12. DOI:10.12721/ccn.2021.160163.
摘要:
探讨2μm激光切除术联合甲羟孕酮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资料收集时间为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入组的患者进行分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行2μm激光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联合甲羟孕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PBAC评分变化、血清VEGF与性激素水平变化、月经正常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共计33例,占94.29%,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共计27例,占77.14%,组间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与PBAC评分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且研究组减少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术前1d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比较无差异性(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研究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对照组更低,组间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H、FSH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月经正常率较对照组更高,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组间相比(P<0.05)。结论:在2μm激光切除术后联合应用甲羟孕酮有助于调节血清VEGF与性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内膜增生,促进月经恢复,减少术后复发,疗效安全显著,对促进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病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2μm激光切除术;甲羟孕酮;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厚度;PBAC评分;VEGF
DOI:10.12721/ccn.2021.160163
基金资助: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临床较为刹那关键的一种良性子宫内膜病变,主要因子宫局部内膜过度增生所致,多伴有纤维化厚壁血管,临床上常表现为月经紊乱、子宫出血、腹痛、不孕等,常给患者的生殖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宫腔镜检查是临床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手段,同时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临床的普及,2μm激光切除术具有创伤性小、对组织损伤小,止血效果好的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尽管该术式的治疗效果早已被临床认可,但术后复发不容忽视,故术后辅助其他治疗方案具有一定必要性。甲羟孕酮属于一种黄体孕激素,在调节雌激素水平、抑制术后复发方面作用显著。为此该研究选择7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2μm激光切除术联合甲羟孕酮的治疗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7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资料收集时间为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所有患者均经宫腔镜及超声检查确诊,无其他子宫及宫颈病变,已婚已育,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患者对该研究治疗方案表示知情理解,自愿签订同意书,且排除恶性肿瘤、合并生殖道感染、盆腔黏连、凝血机制异常、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合并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缺陷、手术禁忌症及临床资料不全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入组的患者进行分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在25-57岁,平均(33.67±8.75)岁;病程6-65个月,平均(35.18±9.46)个月;息肉直径0.3-4.2cm,平均(2.24±0.41)cm;单发息肉16例,多发息肉19例;研究组患者年龄范围在26-59岁,平均(35.21±8.64)岁;病程5-62个月,平均(35.22±9.38)个月;息肉直径0.3-4.5cm,平均(2.27±0.39)cm;单发息肉17例,多发息肉18例。两组患者在上述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3-7d行手术治疗,术前完成相关检查,明确无手术禁忌症。对照组患者行2μm激光切除术治疗,选择PevpLix50型激光治疗仪,激光波长设置为2μm,功率设置为40W,膨宫液选择0.9%氯化钠溶液,膨宫压力设置为100-120mmHg。术前一晚行阴道冲洗,并给予400μg米索前列醇片进行宫颈软化,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患者麻醉以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夹持宫颈前唇,常规扩张宫颈,置入宫腔镜,并将激光光纤经宫腔镜操作通道置入宫腔,观察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及数目,对于较小息肉则于基底部进行切除,对于较大息肉先行肉体切除后再于基底部进行切除,术中适当切除息肉旁子宫内膜并彻底止血,后负压吸引再次使用宫腔镜确认无息肉残留后退出激光光纤及宫腔镜,撤除膨宫,术毕。研究组患者在术后第5d开始口服甲羟孕酮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715)治疗,每次10mg,qd,连续服用20d,之后在每个月经周期后第5d开始服用,持续进行6个月。

1.3观察指标

1.3.1治疗效果比较,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退,月经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月经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或病情加重;除无效之外均记为有效。

1.3.2 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与PBAC评分比较,治疗前1d及治疗后6个月均采用阴道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通过月经失血图评分法(PBAC)测定月经量,经血采集注意使用同一品牌及型号的卫生巾。

1.3.3血清VEGF水平及各性激素水平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均采集患者空腹下外周静脉血5mL置于干燥试管中,离心分离后取上层清液,选择贝克曼DXI800化学发光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前1d、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

1.3.4月经正常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随访6个月,采用宫腔镜检查判断疾病复发情况,并比较月经恢复正常情况以及并发症(阴道出血、宫腔粘连、穿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统计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予以处理,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以(x̄±s)表示定量指标,组间相比行t检验,采用[n(%)]描述计数资料,组间相比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共计33例,占94.29%,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共计27例,占77.14%,组间相比(P<0.05),见表1.

7.png注:组间相比,*P<0.05。

3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属于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出现的炎性息肉样改变,其病因与炎症、内分泌失调、病原体感染、雌激素水平过高等多种因素有关,好发育35-50岁育龄期女性,若未及时治疗则可导致不孕。对于子宫内膜息肉较小且无症状者一般无需处理,当息肉体积较大且伴有明显症状时一般临床选择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临床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常见术式,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具有一定局限性。而2μm激光切除术则是使用2μm波长的高能激光,与水的最大吸收波峰相近,其能量可被组织中的水分充分吸收并转换为热能,从而有效切割及汽化息肉组织,对术区组织损伤小,术中需尽可能确保切割深度的异质性,避免切割过深及增加出血。有研究表明,在该术式术后给予孕激素干预有助于抑制子宫内膜过度增生,预防术后复发。甲羟孕酮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促进内膜的分泌及增值,有效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促进黄体生成素的释放,从而减少出血量。另外还可将子宫内膜从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改善血清VEGF及性激素水平,使神经内分泌尽快恢复正常,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共计33例,占94.29%,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共计27例,占77.14%,组间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与PBAC评分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且研究组减少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术前1d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比较无差异性(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研究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对照组更低,组间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H、FSH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月经正常率较对照组更高,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组间相比(P<0.05)。综上所述,在2μm激光切除术后联合应用甲羟孕酮有助于调节血清VEGF与性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内膜增生,促进月经恢复,减少术后复发,疗效安全显著,对促进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病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