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冶金硅渣烧结多孔微晶玻璃的结构及性能
​张志斌 冯志强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志斌 冯志强,. 试析冶金硅渣烧结多孔微晶玻璃的结构及性能[J]. 冶金学报,2022.8. DOI:10.12721/ccn.2022.157039.
摘要: 在冶金行业中,锻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往往蕴含着较大的工业价值,可以成为其他行业的原料制备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工艺品。以冶金硅渣为主要原料,采用水淬粉体直接烧结工艺,制备多孔微晶玻璃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中,笔者利用XRD、DTA/TG、SEM以及图像分析等技术,研究烧结工艺对多孔微晶玻璃气孔孔径、表观密度、晶相组成以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关键词: 冶金硅渣;烧结;微晶玻璃;气孔结构;抗压强度
DOI:10.12721/ccn.2022.157039
基金资助:

前言

冶金废渣作为一类冶金工业固体废渣,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SiO2、CaO、Al2O3、MgO、Na2O、K2O和Fe2O3等,其矿物组成相对复杂。大多数冶金废渣中含有一定比例硅酸盐和玻璃相,适合制备Na2O、CaO-SiO2(NCS)、CaO-Al2O3-SiO2(CAS)系列多孔微晶玻璃。采用粉末烧结法制备的冶金废渣多孔微晶玻璃,不仅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热稳定性好等特点,而且材料内部多数气孔闭合、骨架致密,具有低热导率以及较高的机械强度,可用于节能建筑墙体以及热力管道隔热保温材料。

1多孔微晶玻璃概述

1.1多孔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

多孔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关键在于控制气孔形成和晶体长大。气孔形成由气泡核形成、气孔长大和气孔固化定型三个阶段组成。气泡核形成是由于温度升高使玻璃软化,形成的玻璃液包裹混合料中的发泡剂,从而使发泡剂生成的气体形成泡核。泡孔长大是由于高温停留使玻璃度降低,同时发泡剂生成大量气体增大气泡内压,使泡核克服外界阻力长大。气孔固化定型主要通过控制降温过程来实现。多孔微晶玻璃气孔结构取决于玻璃料度和发泡剂生成气体速率。当发泡剂放气温度处于玻璃软化温度区间时,可以得到大量均匀细小微孔,这是因为释放的气体产生足够气体压力,使气泡克服熔体表面张力的阻碍作用而长大,又不会破裂、合并或逸出。

多孔微晶玻璃析晶过程一般分为形核和晶体长大两个阶段。多孔微晶玻璃制备一般需要加入形核剂或具有形核效力物质,目的是诱导析晶,形核剂的形核效果取决于其原子结构和被核化原子结构的相似程度。成核过程严重影响多孔微晶玻璃最终性能。

1.2多孔微晶玻璃的性质及应用

多孔微晶玻璃由玻璃相、气相和晶相三部分组成,在玻璃相基体中均匀分布着大量气孔和纳米级微小晶体。通常玻璃基体与晶体网络紧密镶嵌,形成玻晶交织结构,使材料力学性能提高。

多孔微晶玻璃独特的结构特性和材料特性使其具有诸多优良性能,如机械强度高、隔热性能好、不燃烧、使用寿命长、耐腐蚀、无放射性物质释放等,同时解决了泡沫玻璃强度低和微晶玻璃成本高、容重大的缺点,具有保温、隔热、吸声、防潮、防火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过滤分离器、催化剂载体、隔热吸声材料等领域。

2实验材料及方法

2.1多孔微晶玻璃的制备

将冶金硅渣球磨过筛(120号),添加5mass%硼酸(纯度99.8%)作为高温助熔剂,球磨混合均匀后装入氧化铝坩埚,在1500℃高温炉(SGM283817G)中熔融,保温60min,然后倒入去离子水中水淬。水淬颗粒在200℃干燥2h,球磨并过筛(120号),得到冶金硅渣粉体。采用陶瓷纤维纸制作长方形模具,并在900℃热处理,去除模具中有机粘接剂。称取15g冶金硅渣粉体,将其均匀铺展于模具中并振实,放入电阻炉中升温烧结,烧结温度750~850℃,烧结时间15~90min。对所得试样切割、磨抛、清洗、干燥,获得冶金硅渣多孔微晶玻璃。

2.2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利用高清数码相机拍摄多孔微晶玻璃,获取试样照片。采用Image-Pro Plus6.0,对数码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将像素点灰度值设置为0或255,转换为黑白图像,再利用该软件分析气孔孔径分布,计算平均孔径。将试样切割成矩形,在200℃下干燥1h,置于真空干燥器中冷却,利用分析天平精确称量其质量m,游标卡尺测量样品不同位置的长l、宽w和高h,求得平均值根据公式计算表观密度ρ。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S4 PIONEER,Bruker)分析硅渣化学成分。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D8A dvance,Bruker)分析样品物相组成,采用Jade5.0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不同物相的体积百分数。利用热分析仪(TG-DTA,STA449C,Netzsch)分析冶金硅渣在空气气氛下热行为,测试温度范围为室温到1100℃。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Quanta200,FEI)观测多孔微晶玻璃显微结构,分析晶粒尺寸及其分布,并对晶粒进行能谱分析(EDS,INC A250X-MAX50,Oxford),确定其元素构成。利用陶瓷试验机(LSA01),测量多孔微晶玻璃的抗压强度。将多孔试样磨抛成圆柱体,且上下受压面研磨平整,测量圆柱体的上下受压面直径d1、d2,测得试样压缩破坏所需的压力P,根据公式计算出抗压强度σ。

3实验结果及讨论

3.1冶金硅渣的结构与热稳定性

冶金硅渣主要含有Na、Ca、Al、Si、Mg等元素,符合微晶玻璃成分要求。由晶体硅冶炼工艺可知,硅渣含有非晶碳、石墨相碳、SiC以及单质Si,但C、SiC和Si含量无法通过XRF进行分析。为掌握C和SiC分布及形貌,对其进行SEM观察以及选区EDS能谱分析。由EDS能谱分析结果可知,位置1的细小颗粒应是碳晶粒,位置2的颗粒是Si晶粒,位置3是玻璃相,位置4的粗颗粒是SiC晶粒。从SEM形貌可以看出,C和Si晶粒直径不超过2μm,且各成分间混杂,分布不均匀;从EDS数据可以看出,冶金硅渣含有一定量碳颗粒和单质硅,两者在较高温度下氧化时均会产生气体,且氧化速度较快。本研究采用水淬料烧结是为了消除碳和硅快速氧化产生的不利影响,从水淬后硅渣XRD图谱可以看出,碳颗粒已基本消失,单质硅含量大幅度降低。

3.2多孔微晶玻璃的结构

多孔材料性能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气孔结构,而气孔结构可以通过烧结工艺进行控制。根据粉末烧结理论,影响制品烧结的主要因素有粉料成分、烧结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升温速率等。随着烧结温度逐渐升高,气孔孔径不断增大,孔径均匀性变差,同时孔壁厚度增大。平均孔径增大,其表观密度先降低至0.81g/cm3(800℃)后快速增大。在750~800℃时,发泡剂SiC氧化速度慢,液相粘度较大,气体膨胀阻力较大,使得气孔密度较大,气孔尺寸较小。当温度超过800℃时,质点热运动加剧,气孔体积膨胀,颗粒间相互作用松弛,液相粘度降低,液态玻璃相表面张力减小,气泡上升速度加快。与此同时,液相粘度降低时气体扩散速度加快,气孔内压力增大,小气泡容易长大成大气泡,使得平均孔径增大。温度进一步升高时,发生部分大气泡聚并后破裂,气体逸散,使得局部致密化,导致多孔微晶玻璃表观密度增大。

3.3多孔微晶玻璃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

上述微晶玻璃的气孔结构分析表明,烧结温度对气孔结构影响最为显著,烧结温度为800℃时具有较好气孔均匀性,且结晶度最高。连续玻璃基体上弥散分布少量结晶相,这有利于提高材料强度。玻璃相中主要含有O、Si、Na、Ca元素,结晶相中Na、Ca元素含量下降,出现了一定量Al元素,由于Al3+(0.050nm)和Si4+(0.042nm)的半径相近使得其替换四面体结构中Si4+,而这必然会导致电荷不平衡,此时通过Na+进入结构网络间隙,以达到电荷平衡,这也证实了碱性元素离子能够促进方石英晶相形成,烧结温度从750℃升高到800℃时抗压强度由3.5MPa增大至4.6MPa。温度继续升高时,抗压强度急剧降低至2.1MPa。烧结温度低于800℃时,从宏观照片和气孔平均孔径变化可以看出,烧结温度较低时气孔小而密,玻璃相熔融不均匀,局部存在少量未能充分熔融的细小颗粒,使得材料受外在压力作用时在这些区域生成微裂纹,压力进一步增大时裂纹扩展,导致材料发生破坏,因而材料表现出的抗压强度较低。烧结温度800℃时,气孔孔径相对均匀,同时结晶相含量较高,形成弥散分布的晶粒,提高了基体强度;烧结温度超过800℃时,发泡剂氧化生成气体速度较快,此时玻璃相粘度较低,气泡长大并迁移至表面后会发生部分破裂使得气体逸散,有些气泡迁移过程中与其他气泡发生聚并,生成“超大气泡”,保留在样品内部,使抗压强度快速降低。

结语:

多孔微晶玻璃的气孔孔径随烧结温度升高以及烧结时间延长而增大,随升温速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表观密度随烧结时间延长逐渐增大,随烧结温度升高和升温速率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抗压强度随烧结温度升高先缓慢增大后急剧降低。多孔微晶玻璃最佳烧结工艺是以3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到800℃烧结30min,此时多孔微晶玻璃的平均孔径为1.2mm,表观密度为0.81g/cm3,抗压强度为4.6MPa。

参考文献:

[1]杨梅,王立久.多孔微晶玻璃的制备、性能及用途[J].材料导报,2019,21(11):418-42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