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质量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土壤本身也以不同的形式对环境系统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土壤环境在保证社会运行和人们稳定生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土壤质量也受到了一定威胁。所以只有提升监测土壤环境力度,才可以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提供数据支持,合理科学的使用土壤,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
1土壤污染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1.1制订科学的污染防控计划
制定科学的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是提高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管理水平和效果的有效途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严格遵循“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土壤污染防治管理的有效性。具体而言,防控计划应包括以下要素:(1)对农业灌溉水进行严格检测,确保灌溉水的水质符合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的要求,避免使用含有污染物的水体进行灌溉,以此确保土壤不会受到污染;(2)对农药和化肥的用量、用法以及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管控,并鼓励和推广农业环保技术的应用,如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这样既不会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又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造成的污染;(3)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工作,借助科学技术的支持,改善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降低土壤中各类有害物质的活性,提高土壤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从而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效果;(4)注重土壤污染防控计划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废污染等防控计划的协调性,使之相互支持、相互作用,共同提升污染治理的实效性[1]。
1.2健全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综合体系
为了完善土壤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体系,必须加强土壤环境污染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1)分析土壤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土壤环境污染数据和当地工业生产企业的污染数据,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方案,对污染进行科学地控制。(2)落实法规和政策,进一步防治土壤环境污染。方法要跟上时代步伐,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划,同时加强对周围环境的保护。(3)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要确保防治工作的成效,就需要对其进行监测。相关主体应及时更新升级监测技术和设备,以加快土壤修复的效率和进度。建立自动监测系统,以实现信息交换的目的。
1.3建立监测网络
在土壤环境监测系统建设中,需要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发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系统,除了可以收集土壤环境的基础内容,还可以对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果,保证土壤环境的监测结果和质量。
1.4改良土壤环境治理技术
大量数据反映出当前土壤环境监测问题十分严重,治理措施的完善刻不容缓。土地资源的恢复会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活动,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创新土地修复技术,方能保证土壤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主要采用挖掘、焚烧和固化等方式来治理被破坏的土地;一些难点技术如热处理、生物通风等,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尚未达到广泛普及的条件;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严格的环境要求,化学浸出和电动修复等复杂修复技术尚未得到很好地应用。所以,改善土壤环境治理技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2]。
1.5加强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构建起全面、系统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以此最大限度提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效性。(1)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此增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前瞻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使土壤污染防治由一般性要求转变为法律强制性要求,由单一的政府行政管理行为转变为社会与政府的共同管理行为,从而切实提高土壤治理的实效性。法规完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点:首先,必须明确主管部门与重点企业的土壤污染防治权利、义务和责任,使管理和生产行为更加规范;其次,要注重多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强调气、水、固废、土壤等不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与协调,形成立体化的法律法规体系;最后,应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及当前土壤污染物主要来源,制定针对性的配套法律制度,如“化肥管理法”“农药管理法”等。(2)完善“损害担责”相关法律制度,为土壤污染者的追责、处罚以及土壤污染受害者的救济、赔偿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以此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管理的实效性。(3)修订土壤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控标准。在综合考虑当前土壤污染特点、土壤污染未来发展趋势、当前土壤污染防治管理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原有土壤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控标准进行优化,构建更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的系统化、细致化、科学化标准体系,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治管理提供有力依据。
2土壤污染环境监测的评价方法
2.1空白值评价法
空白值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监测方法,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该方法在土壤污染环境监测中的具体步骤如下:(1)操作者需要对每一批将要进行环境监测的样品进行土壤污染标记,并且从标定的样品中选择不小于个的空白样品作为后续监测的参考素质。(2)在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监测样品之间的误差值,并将此数据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3)空白样品的测定值没有符合本次参考标准,精准度不足,那么则应采取另外的监测方法,将空白值插入到相关监测观察图中进行比对验证,进而获得真实有效的土壤样品监测结果,最终得出被监测土壤环境质量。
2.2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没有具体线性评价过程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就像生物体内的神经系统一样,可以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提高评价结果的可用性和安全性。该方法在土壤污染环境监测中的具体评价步骤如下:(1)选择培训所用数据。因土壤采集数量较多,此时无须将所有的土壤采集样品都选择,需要从中选择最可用的。(2)建立网络对象。此步骤主要是确定具体的研究分析对象,针对对象特点确定下一步评价走向。(3)网络的评价。此步骤主要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人工评价,完成土壤污染环境监测工作。(4)数据仿真。从目前人工神经网络法的实际应用取得的成果分析中可知,此评价方法可以将评价结果精度提高,确保数据可用[3]。
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土壤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必须重视落实和提高工作质量,才能减少和避免土壤污染造成的不良后果。在进行土壤污染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同时,还应优化土壤污染环境监测的评价方法,最大化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并提高。
参考文献:
[1]梁颖颖.浅谈土壤污染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J].绿色环保建材,2020(08):42-43.
[2]杨琦.浅谈土壤污染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J].南方农机,2018,49(21):92.
[3]赵冰冰.浅谈土壤污染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J].中国高新区,2018(1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