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炎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是指中耳积液及相关疾病,建议及时到医院治疗,避免耽误病情。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是根据病症类型采取不同中医方剂治疗[1]。本文对6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与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对照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筛选出6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都于2022年1月-2023年12月进入本院治疗,按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3-75)岁,均值(50.78±5.83)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4-74)岁,均值(50.52±5.76)岁;两组数据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头孢他啶静脉注射,2次/d,曲安奈德中耳道内注射,1次/周,鼻喷1%浓度麻黄素[2]。
(2)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
①风热上壅型。清热散邪方:连翘、金银花、桔梗、荆芥、牛蒡子、赤芍各10g,芦根15g,淡竹叶、甘草、淡豆豉、薄荷各6g[3]。
②脾气虚弱型。健脾益气方:黄芪、白术、山药、百合、党参、茯苓各10g,柴胡、炙甘草、升麻各3g。
③痰浊积聚型。化痰通窍方:川穹、香附子、石菖蒲、柴胡各10g,茯苓、法半夏、泽泻、当归各15g,红花5g[4]。
方剂根据中医症候辨证加减,煎服,1剂/d。1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证候积分、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运用SPSS23.0系统分析,计数数据运用(x̄±s,%)代替,差别比照运用t、x2检测,P<0.05存在对比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比较 (x̄±s,分)
2.3 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x̄±s)
3 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机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上聚耳窍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治疗需通过辨证施治[5]。中医辨证治疗分风热上壅型、脾气虚弱型、痰浊积聚型,分别给予不同患者清热散邪方、健脾益气方、化痰通窍方进行对症治疗,可稳定患者病情,减轻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中医辨证疗法可有效减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预后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建议提倡。
参考文献
[1]刘莹,魏炯洲,徐建友. 健脾通窍方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20,52(15):82-85.
[2]陈晨,陈军,郭晓安. 参苓白术散加味联合糠酸莫米松与头孢地尼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1):148-150.
[3]方丽,李少红,白光洪. 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疗效、症候积分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21,11(3):153-155.
[4]谷淑静,张冰. 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疗效、炎性因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分析[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21,29(1):148-149,154.
[5]王冠博. 中耳炎的起因以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J]. 东方药膳,2021(9):9.